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进行针刺及运动康复治疗,探讨针刺治疗对于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同时利用神经影像学手段进行验证,为针刺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 选取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常规康复疗法)和对照组(常规康复疗法),每组各15例。治疗前、治疗14天及3个月后分别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依靠NIH Stroke Scale量表(NIHSS)进行评分,并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价患侧运动功能,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t Measure(FIM)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es of Daily Living,ADL)、改良BarthelIndex(BI)指数量表进行预后评价,将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于内囊后肢处利用MRI-DT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iffusion Tensor Imaging)测取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部分各项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灰度值作为基线数据。同时测取针刺组8例及病例对照组4例患者内囊后肢病灶处ADC及FA值,评估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前后的病灶FA值的动态变化,并且通过针刺组及对照组两组进行横向比较。探讨针刺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内在机制。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FMA、BI和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0.01),治疗后针刺组在FMA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BI及FIM评分也优于对照组(P<0.05),但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及3月后FIM、BI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正常对照组作为基线标准,对比两组影像学数据,治疗后两组间的FA灰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的FA信号强度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针刺治疗结合常规运动康复疗法对促进脑梗死偏瘫患侧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运动疗法,神经功能康复及远期生活能力改善较常规康复组无明显差异。针刺组及治疗组MRI-DTI像FA灰度值治疗前后变化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