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台市大沽夹河入海口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是候鸟途中重要的栖息地和能量补给地。有关其鸟类多样性研究的文献甚少,对夹河入海口鸟类群落的系统调查更是凤毛麟角。由于近十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入海口内的栖息地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使得水鸟在群落结构上有较大的改变。为进一步了解入海口湿地水鸟多样性和取食情况,笔者于2016年10月~2018年11月,对大沽夹河入海口水鸟群落组成以及取食行为进行研究。论文获得如下结果:采用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于2016年10月~2017年9月对烟台大沽夹河入海口湿地水鸟群落进行了观测,共记录水鸟5目10科52种。本次调查共发现本地留鸟5种和候鸟45种。候鸟占总种数的90.0%,候鸟中旅鸟22种占44.0%,冬候鸟15种占30.0%,夏候鸟8种占16.0%。优势种12种,分别为苍鹭(Ardea cinerea)、白鹭(Egretta garzetta)、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鹊鸭(Bucephala clangula)、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黒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西伯利亚银鸥(Larus vegae)和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从生态型上看,涉禽占总种数的62.0%,游禽占38.0%。水鸟物种数量季节动态变化曲线在4月和9月有两个峰值,分别为21种和19种,6月物种数最低,仅记录9种;个体数量动态曲线与其物种数动态曲线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呈现3个峰值,其中最高值出现在3月,其次为1月和10月,最低值出现在5月和6月。多样性分析表明,秋冬季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春夏季。2018年3月~6月、8月~11月对大沽夹河入海口迁徙季湿地水鸟进行补充观测记录,迁徙季水鸟组成为5目8科41种。候鸟36种,占总种数的88.0%,其中,旅鸟21种占54.0%,冬候鸟8种占19.0%,夏候鸟7种占15.0%。繁殖鸟(夏候鸟和留鸟)11种占27.0%。从生活类型上看,主要以涉禽为主,涉禽占种数71.0%,游禽占种数29.0%。鸻形目为记录物种最多的目,有26种占该地迁徙水鸟种数的63.4%。鸻鹬类中的优势种有8种,分别为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环颈鸻、中杓鹬、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三趾滨鹬(Calisris alba)、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春季迁徙季从三月中旬开始鸻鹬类陆续来到此地取食栖息,到4月低五月初达到种类数量最大值,期间水鸟有迁出迁入,到5月中下旬陆续迁出;秋季迁徙季鸻鹬类从8月下旬开始陆续迁入,9月低十月初份达到最大值,11月上中旬陆续迁出。秋季迁徙季多样性高于春季迁徙季。对13种鸻鹬类进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种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中有9对呈现显著相关。2017年11月~2018年2月对大沽夹河入海口越冬期湿地水鸟进行补充调查观测,越冬期水鸟组成为5目7科24种。候鸟18种,占总种数的75.0%,其中,冬候鸟13种占54.0%,旅鸟3种占12%,夏候鸟2种占8.0%。从生活类型上看,涉禽占种数29.0%,游禽占种数71.0%。雁形目为记录物种最多的目,占越冬期水鸟种数的42.0%。鸭类从11月上旬开始大规模迁徙至大沽夹河入海口,在1月份达到最大值,于次年4月上旬全部撤离。对比2016年~2017年和2017~2018年越冬期多样性发现,2016~2017年越冬期物种种数和物种数量两者远远高于2017~2018年越冬期;2016年~2017年多样性高于2017~2018年越冬期。对8种鸭科水鸟进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种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中有12对呈现显著相关。2018年3月、5月,9月、11月对大沽夹河入海口滩涂进行底栖生物调查并观察鸻鹬类取食行为。底栖动物有4纲,分别是甲壳纲,多毛纲,腹足纲,双壳纲。物种种数上看,甲壳纲和双壳纲最多;数量上看,春季迁徙季甲壳纲最多,而秋季迁徙季则是多毛纲最多。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结果表明,春季迁徙季与秋季迁徙季之间,甲壳纲、腹足纲、双壳纲、多毛纲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对鸻鹬类中优势水鸟进行取食行为的观察及取食频率的调查发现,在大沽夹河入海口湿地,环颈鸻、三趾滨鹬、中杓鹬和白腰杓鹬属于触觉连续(tactile continuous)觅食策略者,取食频率较高;金眶鸻和环颈鸻属于奔-停(pause-travel)觅食策略者,取食频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