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体验的个体差异,分析并识别其症状群的潜在类别,探讨不同症状群潜在类别在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个体特征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方法本研究设计类型为横断面调查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选取济南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骨关节科门诊或病房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19年3月—6月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工具包括: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数字评分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疲劳量表-14、睡眠状况自评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健康调查简表。运用Mplus7.0软件拟合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群潜在类别,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各潜在类别的表现特征并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各潜在类别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具体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潜在剖面分析、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3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得分为(5.78±1.49),轻度疼痛占3.5%,中度疼痛占67.8%,重度疼痛占28.7%;有39.6%的患者被筛查出存在轻度及以上焦虑症状,焦虑得分为(6.84±3.59);38.3%的患者存在轻度及以上的抑郁症状,抑郁得分为(6.57±3.14);疲乏得分为(6.43±3.92),其中躯体疲乏(4.50±3.11),精神疲乏(1.94±1.64);睡眠得分为(24.18±7.49)。生活质量得分为(44.18±17.16),其中生理机能(36.70±18.38)、生理职能(21.09±31.71)、躯体疼痛(40.11±19.93)、总体健康(48.56±17.92)、活力(61.46±16.42)、社会功能(47.77±24.47)、情感职能(35.94±39.80)、精神健康(61.84±15.76)。2.依据潜在剖面分析结果并结合实际意义,将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群划分为3个类别,分别为:“症状均低组”,占比56%;“心理障碍组”,占比24%;“高疲乏-睡眠障碍组”,占比2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年龄、慢性合并症、经济状况、膝关节影像学分级、负性生活事件及慢性病自我效能感水平是引起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群潜在类别表现特征差异性的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症状均低组”,经济状况较差、膝关节影像学分级越高、自我效能较低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更倾向于出现在“心理障碍组”。与“症状均低组”相比,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合并其他慢性病较多、在过去1年遭遇过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在“高疲乏-睡眠障碍组”。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症状均低组”,“心理障碍组”和“高疲乏-睡眠障碍组”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更低(P<0.01);“心理障碍组”与“高疲乏-睡眠障碍组”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同样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但通过控制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及个体特征等因素后,“心理障碍组”与“高疲乏-睡眠障碍组”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存在多重症状困扰,包括疼痛、焦虑、抑郁、疲乏及睡眠障碍等。生活质量总得分低于国内常模标准值,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症状评估,减轻症状负担,提高生活质量。2.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发生情况存在群体异质性,可分为“症状均低组”、“心理障碍组”和“高疲乏-睡眠障碍组”3个潜在类别。3.膝骨关节炎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慢性合并症、膝关节影像学分级、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水平等因素在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群潜在类别之间存在差异,可以预测各症状群潜在类别的归属。4.“症状均低组”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心理障碍组”和“高疲乏-睡眠障碍组”;“心理障碍组”和“高疲乏-睡眠障碍组”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