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广泛关注,而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团队的主力军,更是要在其教育阶段提高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顺应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不少学者提出案例学习是综合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优方式之一,而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是要让其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应用意愿,信息技术应用意愿也是发展其自身信息素养,促进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关键。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广泛关注,而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团队的主力军,更是要在其教育阶段提高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顺应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不少学者提出案例学习是综合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优方式之一,而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是要让其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应用意愿,信息技术应用意愿也是发展其自身信息素养,促进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关键。近些年不少研究开始关注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愿,而针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意愿的研究相对匮乏,同时也鲜有人提出以案例学习的方式来改善发展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愿,从而促使其在教学实践或未来教学中积极正确的运用信息技术去辅助课堂教学。基于此,本研究依托《信息化教学》课程构建影响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意愿的案例学习方式,通过强化案例学习的方式,探究其是否能够丰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的认知,提升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意愿。本研究在前期通过对往届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的分析发现,学生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水平较低,并没有在设计中发挥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作用。通过与学生访谈得出往届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中学生技术使用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抵触和不会使用,导致整体的技术应用意愿偏低。在校师范生群体长期以“学生”的角度看待课堂,缺乏以“教师”的角度认识课堂,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与课堂联系起来,而案例学习作为师范生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对于真实课堂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论知识与真实实践的桥梁,因此,本研究意在于借助案例学习进行实证研究,来探究案例学习对师范生群体信息技术应用意愿的影响效果。确定研究主题后,接着运用文献分析法界定案例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意愿等相关概念,梳理国内外对师范生案例学习以及对教师或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意愿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理论基础。接下来,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对往届学生的访谈分析,在UTAUT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梳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结合往届学生作品中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基于本研究主题的案例学习模式设计和任务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设计不同的案例分析任务,引导学生更有侧重点的去挖掘学习案例价值,在案例学习初期设计感知阶段分析任务单,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信息技术工具在课堂的使用方法;一段时间后,设计深入分析阶段任务单,引导学生更去关注案例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设计意图;当同种课程类型案例深入分析一阶段后,设计归纳分析任务单,引导学生对之前所有的案例进行纵向比对分析,总结归纳案例中不同教学情境不同教学环节下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进一步明了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优势,增加学生对于技术辅助教学的认同感,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使用方式的掌握。同时结合《信息化教学》课程以及本次研究对象的信息化教学储备能力情况进行具体案例学习内容的选取,丰富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认知,通过真实的课程案例帮助在校师范生建立对于现实中课堂教学的感性认知,帮助其将书本知识与真实课堂教学相联系起来。本研究选择X大学2019级物理师范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开始前借助《师范生信息技术接受度调查问卷》测得两个班级学生在无显著的信息技术应用意愿差异,后对实验班展开案例学习实验,而对照班则进行常规的教学。在学期末对两个班级同时布置展开教学实践的活动,在整体教学结束后,再次使用《师范生信息技术接受度调查问卷》测量两个班的信息技术应用意愿。同时对实验班前后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得出实验班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愿得到显著的提升。接着对两个班级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出了实验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综合优于对照班。在实验班学生进行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跟踪学生学习数据,收集学生案例学习心得作业,并作为进一步分析案例学习具体影响效果的数据。结合学生反馈和访谈分析出学习者信息技术应用意愿的绩效期望、社群影响、努力期望、便利条件、个人创新均产生了不同的改变效果,从而提升了师范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意愿,基于以上内容,验证了本研究的有效性。在研究的最后,基于整体的实验结果分析得出:案例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意愿的提升;案例学习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意愿的绩效期望和社群影响影响程度最为显著;案例学习能够有效增加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意愿的努力期望和便利条件感知。本研究以实证的方式证明了案例学习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培养的有效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意愿,结论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教育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与此同时,也希望可以引发更多的学者针对师范生案例学习以及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意愿的关注,从而谋求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优路径,以此促进我国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以鞍山齐大山铁矿下盘边坡为工程背景,结合现场地质勘察数据了解了齐大山矿的地质条件、岩体结构及岩性,并建立了相关ABAQUS三维数值模型。基于能量原理,尖点突变理论,强度折减理论系统分析了齐大山铁矿下盘边坡采动的能量突变过程以及边坡稳定性问题。论文主要成果如下:应用ABAQUS分析了齐大山铁矿下盘边坡采动过程中总体边坡(+152米~-450米水平)与局部边坡(-30米~-180米水平)的位移、能
黑龙江高校中俄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自启动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培养出很多优秀毕业生。随着“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不断深入,中俄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合作愈加频繁。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继续拓展中俄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优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分析测定了三角帆蚌、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外套膜培养组织及其培养液中的氨基酸、牛磺酸及钙含量。在珍珠中含量较高的丙氨酸和甘氨酸分别增加541%和91%。三种蚌在培养中牛磺酸含量增加5.78%到3倍,培养组织的钙含量增加1倍左右。同时测定了培养组织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培养组织与河蚌外套膜具有相近的比活及相对酶活。结果表明,河蚌外套膜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也具有分泌珍珠质的能力。
进入21世纪,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常采用强度高、经济性好的高强钢厚板作为结构材料,其中E36高强海工钢因为具有高强度、优良的低温冲击韧性和抗层状撕裂等性能得到广泛应用。但E36海工钢的焊接性较差,焊缝成形不稳定且容易产生表面缺陷,造成焊件强度损失甚至断裂,需要新的焊接工艺控制焊缝表面缺陷和焊缝成形从而提高焊缝质量和接头性能。本文选用20 mm厚E36海工钢厚板作为试验材
<正>现如今,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尤其对复合型非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共开设应用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和金融学等六个专业。即该学院的学生除了要钻研各自的专业之外,还要学习俄语知识,并能做到运用俄语来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地道、纯正的口语能力是俄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目标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方式,从口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入手
冰川运动是本身时空可变性和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对冰川自身的质量和能量重分配有着重要意义,还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利用冰川水资源并分析冰川灾害。公格尔-慕士塔格山为东帕米尔高原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其不仅为当地重要的水源地,还因冰川退缩及跃动而受到科学界密切关注。其中克拉亚依拉克冰川于2015年发生跃动,对当地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监测冰川运动速度是研究冰川跃动机理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地面
传统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具有对频率调谐敏感和对宽频带地震下的消能减震性能不佳等缺陷。强震作用下,建筑结构会进入非线性阶段。为了保护建筑结构在强震下的安全性并提高被动TMD(PTMD)对非线性结构的减震作用,本文研究了一种能够同时变频率变阻尼的半主动TMD(STMD)及复合控制算法。该STMD既可通过基于小波变换(WT)的调频算法实时改变单摆的长度以调节自振频率,又可基于主结构和TMD的振动信号
快速城镇化趋势下,“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利用方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的重要抓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平衡生态与经济发展矛盾具有重大意义,是破解生态环境问题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相较于东部生态环境良好区域而言,石羊河
当前一些语文教师存在安于现状、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提高效能,就须激励教师走出舒适圈,在教学创新中探索效能提升之道。因此激励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创新提升教育质量成了学校教研管理部门探究的重点。学校应积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智慧,通过激发语文教师的创新动机、营造自主创新的教研氛围、进行专业的创新引领、打造语文教师创新共同体等路径,先在古诗词贯通式教学领域内开展创新实践的尝试,力求激发教师的创
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都市圈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大部分都市圈仍处于培育阶段,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弱、地区间协作动力不足等问题。县域作为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其空间联系水平既可以体现出培育型都市圈中心对外围的辐射力度,也可以反映出培育型都市圈内人口、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相互作用程度、强度等。因此,在国家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