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麻醉诱导前行单次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肝胆科计划行右侧肋缘下切口的开腹手术患者80例,男女不限,ASAⅠ-Ⅱ级,18-75岁,体重指数<35 kg/m2,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E、C两组。E组: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C组:单纯全麻。麻醉诱导前,E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右侧T8横突水平竖脊肌平面阻滞,给予0.33%罗哌卡因30 mL,C组不进行阻滞。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均接受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T0)、切皮后5 min(T1)、切皮后1h(T2)、手术结束前(T3)、术后1h(T4)、术后24h(T6)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对两组患者术后1h(T4)、6h(T5)、24 h(T6)、48 h(T7)在静息和咳嗽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镇痛泵的有效追加次数、外科医生补加镇痛药物的例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检测T0、T4、T5、T6时间点炎性反应介质IL-6、IL-10的水平。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评估两组患者术前1天以及术后1、3、7天的认知功能。记录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结果:1、对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ASA分级、文化程度手术时间、手术类型等一般情况,E组和C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对于血流动力学指标,T0、T6时间点两组患者MAP和HR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C组相比,E组患者T1、T2、T3、T4时间点MAP和HR均显著减低(P<0.05)。3、对于镇痛相关指标,与C组相比,E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使用量显著减少(P<0.05)。与C组相比,E组患者在T4、T5时间点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均显著减低(P<0.05),在T6、T7时间点,两组患者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C组相比,E组患者48 h内镇痛泵有效追加次数及外科医生额外补加镇痛药物例数均显著减少(P<0.05)。4、对于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在T4、T5、T6时间点,两组患者IL-6、IL-10均较T0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前IL-6、IL-10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C组相比,E组患者在T4、T5、T6时间点IL-6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C组相比,E组患者在T4、T5、T6时间点IL-10浓度均显著增高(P<0.05)。5、对于认知功能相关指标,两组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6、对于术后早期恢复的指标,与C组患者相比,E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7、对于患者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E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头晕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相比,E组和C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能够降低开腹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维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减轻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首次肛门排气、术后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