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3年初开始,得益于中国与印度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全球经济景气复苏,特别是中国强劲的经济成长使其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加大,尤其是无论是基本工业原料的需求的增长率明显超越过去的增长水平,这直接带动了原材料价格的飙升,石油价格反映尤其明显。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每年对石油的需求以平均8%左右的速度增长,在2004年中国的石油需求更是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对于2007年至2008上半年油价上升的动力,很多西方媒体直指“中国需求”。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国际油价变动已经不能用供求关系进行解释,地缘政治因素、对冲基金在期货市场的操作等已成为油价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基于这种背景,研究国际石油价格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为研究对象,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石油期货市场的具体情况,利用期货理论、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想结合的方法,研究国内外石油期货市场的期货价格波动问题。本文对国际油价波动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厘清油价运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预测油价的变化,制定相关石油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世界石油贸易中常出现的主要有6种价格,分别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亦称欧佩克的官方价格、非欧佩克官方价格、现货市场价格、期货交易价格、以货易货价格和净回值价格。而世界上原油的种类有上千种,世界原油产量的三分之二是跨国流动,这些种类繁多的原油一般都是以某一种原油的价格作为交易的基准价格,根据具体交易条件的不同,在基准价格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升、贴水来计价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来看,有两种基准原油,一种是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简称WTI(West Texas Intermediate crued oil);另一种是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布伦特原油——BRENT。石油现货与期货的价格又是紧密联系的,因为期货市场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价格发现。时至今日,世界原油期货交易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原油(BRENT)期货合约。国际原油价格的确定则是以上述两种原油期货价格为基准的,这也充分显示了原油期货价格的价格发现功能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对于世界石油的定价权也有很大的差异。定价权的实质是规则制定权。我国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的石油期货市场,而应该建立和发展本国的石油期货市场,使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在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得到反映,从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所谓波动性指的是一种变量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不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规律的,也可能是不规律的,波动性一般被用来描述价格的变化程度。在期货市场上,期货价格的波动性就是指期货价格的变化程度。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金融时间序列的方法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一些实证表明期货成交量、持仓量都是影响期货价格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的实证部分在模型中也引入了成交量、持仓量因素。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1)对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的价格波动性进行研究,(2)对单纯的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性进行研究,(3)对期货市场有效性进行研究。在期货价格波动性研究的领域,在总结国内外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本文的视角是国内外石油期货价格波动性的对比,在石油期货价格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国唯一的石油期货商品——燃料油期货上市时间较短,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从国内外已经发表的文献看,对原油期货规律的定量研究基本是从时间序列建模的角度出发,采用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期货市场的有效性;或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原油市场期现货价格之间的引导关系;也有一些关于中国原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关联度的分析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我国燃料油价格国际市场相关性的研究主要还局限于定性分析,针对我国燃料油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国际相关性的定量研究屈指可数。更少有文献对我国燃料油期货价格的波动性进行解释和分析,还没有文献将其特征与国外石油期货价格的波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因此本文展开的我国燃料油期货价格波动与国外主要石油期货价格波动的对比分析,对于我国为下一步推出更多的石油期货品种,逐步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提高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进而完善我国石油战略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二章主要对燃料油期货价格波动特征,从金融时间序列建模的角度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在金融领域,大量研究对收益率建立模型表明,收益率的波动呈现出一段时间收益率波动较大,一段时间收益率波动较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收益率集聚或收益率聚类。这意味着价格的一次大的波动之后,会跟随另一次大的波动而小的波动之后也会是一次小的波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价格的未来变化是可以预测的。由于以上原因,如果对其采用基于正态分布、同方差假设的最小二乘法来对其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或对波动性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将会是失真的。到20世纪90年代初金融和货币经济学者开始利用二阶矩或高阶矩对波动率建立模型。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分布特征;随机过程与模型的关系;用ARCH模型来刻画波动性的动态特征;用GARCH模型来刻画波动性的动态特征。本文第三章是对中国、美国燃料油期货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数据时间:2005年12月1日至2008年10月30日。对两个市场在同一期间的数据分别建模,在得到期货价格波动的基本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进行了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不同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检验。此后主要用ARMA模型拟合了期货价格的波动,进而建立了GARCH模型。对于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实证分析表明成交量和持仓量因素对于燃料油期货价格波动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在GARCH模型中分别引入了成交量、持仓量以及同时引入成交量持仓量。为了综合考察当期及其历史信息对价格波动的影响,建模分析时分别考察了当期及其滞后期的影响,通过对比确定滞后阶数,并对多种模型进行了比较。而美国燃料油期货市场,成交量与持仓量对期货价格波动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在GARCH模型中没有考虑这两个因素。通过第三章的实证分析,对两个市场上期货价格的波动进行了拟合,得到以下两个市场上燃料油价格波动的特征,通过对比更加彰显了各自的独特性,本文第四章作了如下总结:(1)美国燃料油期货价格波动性的特点。通过多个模型的对比筛选确定了模型的形式为GARCH(1,1),模型参数估计的结果都能满足残差方差宽平稳的条件:α1 +β1 < 1,且α1 +β1 = 0.856559与临界值比较1接近,因此波动的持续性较强,呈现出很强的波动持续性。(2)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波动性的特点。通过多个模型的对比筛选确定了模型的形式为GARCH(1,1),并在GARCH模型中分别引入了成交量、持仓量以及同时引入成交量持仓量。分析表明,单独引入成交量变量时,成交量的当期影响较强;单独引入持仓量变量时,持仓量当期与滞后1-4期的影响均显著,其中滞后4期持仓量影响的显著性最强。对比模型中单独引入成交量、持仓量的两种结果,发现持仓量影响的显著性更强。在模型中同时考虑成交量及持仓量的影响时,则只有持仓量的影响表现显著。相对于成熟市场而言我国燃料油期货的成交量和持仓量对价格波动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滞后期持仓量的影响在5%显著性水平下表现显著。对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波动性进行拟合的几个GARCH(1,1)模型参数估计的结果都能满足残差方差宽平稳的条件:α1 +β1 < 1,且( )α1 +β1的取值均在0.9左右,与临界值1接近,因此波动的持续性较强,这一点与成熟的美国燃料油期货市场的表现一致。说明目前我国燃料油期货市场有较强的活跃性。这一点前期与钱瑞梅(2007)得出的结论有较大差异。这也说明最近一年多以来我国燃料油期货市场的活跃性提高很快,逐步向成熟市场靠拢。尽管我国燃料油期货市场经过了四年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可能也正是我国燃料油期货价格波动与国外成熟期货市场上呈现出不同状况的内在原因。问题主要包括:(1)燃料油期现货的国内外价格相关性过高,不利于价格风险的分散;(2)国家的能源政策影响力依然不可忽视;(3)是燃料油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不利于市场风险的分散;(4)燃料油现货和期货市场之间的风险存在传导性。因此我国燃料油期货交易风险与其他国际市场的石油期货相比,甚至与我国的其他的期货品种相比,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