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设计一种新的用于舟骨腰部骨折的内固定器——镍钛记忆合金舟骨内固定叉(Nickel titanium memory alloy fork scaphoid internal fixation, NT-SAF),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为新型内固定器的设计合理性及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方法]1.选取48块成人干燥手舟骨及36块成人手舟骨湿骨标本,仔细观察其形态及主要血管压迹,游标卡尺对舟骨各个部位进行详细测量,解剖过程中观察腕关节的解剖结构,为研制手舟骨骨折的内固定器械及内固定器械的手术入路方式提供解剖依据。2.根据尸体标本所测得的实验数据,设计通用大小的成人舟骨骨折镍钛记忆合金舟骨内固定叉,并附加能够有效加强固定作用及抗旋转移位用用的齿钩状设计。3.生物力学强度实验:取32只成人舟骨标本,模拟舟骨腰部骨折,随机分为4组(n=8);分别采用克氏针髓内固定(A组)、克氏针骑缝钉固定(B组)、Herbert螺钉固定(C组)及NT-SAF固定(D组),行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测试其固定强度。疲劳实验:24只成人上肢标本(肘关节以下),模拟舟骨腰部骨折,随机分为3组(n=8);分别用克氏针骑缝钉固定(E组)、Herbert螺钉固定(F组)及NT-SAF固定(G组),在腕关节上垂直施加98N的纵向压缩负荷,模拟腕关节掌屈、背伸运动,运动范围为掌屈5°~背伸30°,于100、500、1500及2000次时测量分离及侧方移位距离。[结果]强度实验:A、B、C、D组标本骨折间隙分离1mm及2mm时所需牵引力分别为(15.14±0.29)、(20.34±0.43);(36.11±0.37)、(76.11±0.52)N及(64.89±0.55)、(120.73±0.60);(65.6±20.62)、(130.15±0.54)N,D组与A、B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实验:G组骨折端分离移位的距离与E、F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循环运动500次后,G组舟骨骨折端出现“台阶”移位例数与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循环运动1500次后,G组与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镍钛记忆合金舟骨内固定叉(NT-SAF)的生物力学性能可满足临床应用。2.NT-SAF符合腕舟骨解剖特点,其可塑形-复形展开力臂结构可有效固定舟骨骨折断端,并双向加压,独特的附加于力臂上的倒钩齿状结构进一步加强了固定稳定性,并起到防止旋转移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