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散光类型患者白内障术后的屈光状态并对各组进行比较,探讨术前散光类型对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为减小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接受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38例,其中男58例,女80例;平均年龄(68.42±6.83)岁,术中在135°方向行2.8mm透明角膜切口,均植入单焦点非散光人工晶体。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轴向分为顺规散光组(角膜散光轴向90°±30°)、逆规散光组(角膜散光轴向180°±30°)、斜轴散光组(30°<角膜散光轴向<60°或120°<角膜散光轴向<150°)。术后随访1月,比较各组患者球镜、柱镜、角膜散光的差异。结果:1.三组患者术前年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K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白内障术前不同散光类型分布情况:逆规散光组占57%,顺规散光组占26%,斜轴散光组占17%。随着年龄的增大,逆规散光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顺规散光所占比例逐渐减少。2.矫正球镜度数:顺规散光、逆规散光及斜轴散光组术后需矫正的球镜度数分别为(0.28±0.68)D、(0.13±0.90)D和(-0.23±0.66)D,各组间术后矫正球镜度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角膜散光:顺规散光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分别为(0.94±0.59)D和(0.72±0.54)D,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逆规散光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分别为(1.14±0.47)D和(0.94±0.49)D,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角膜散光比较,术后角膜散光减小,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斜轴散光组术前角膜散光为(0.88±0.64)D,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0.95±0.55)D,无统计学差异(P>0.05)。4.矫正柱镜度数:顺规散光组手术前后矫正柱镜度数平均分别为(1.24±0.98)D和(0.67±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逆规散光组术前术后矫正柱镜度数分别为(1.21±0.73)D和(1.00±0.56)D,术后较术前矫正柱镜度数减小,与术前柱镜度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斜轴散光组手术前后矫正柱镜度数分别为(1.00±0.70)D、(0.79±0.54)D,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术前散光类型以逆规散光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逆规散光所占比例增加,顺规散光所占比例减小。白内障手术于135°方向行2.8mm透明角膜切口,不同散光类型白内障患者术后散光变化不同,逆规散光组术后角膜散光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