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黄萎病是目前棉花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落叶型黄萎病菌系的出现,对棉花产量和品质都构成了更严重的威胁。抗病育种被认为是一种防治棉花黄萎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抗源缺乏是开展抗病育种的最大障碍。文献资料表明,利用人工病圃进行抗病选择,对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提高基本无效,这可能与抗病鉴定与筛选的方法有密切关系。本实验以棉花水浮育苗技术为基础,通过苗期鉴定的方法,对具有一定抗性的棉花品种进行抗病鉴定和筛选,研究棉花黄萎病的抗病筛选效果,以期通过连续筛选,培育出对落叶型黄萎病菌具有较好抗性抗源材料。在抗病棉花品种缺乏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进行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是具有前景和实际的方法之一。本实验通过对两个绿色木霉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防效效果,研究其作用机理,以期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1.利用4个落叶型黄萎病菌系对4个棉花品种,进行三个批次的抗病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批次鉴定结果之间,相对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菌系间的致病力差异极显著,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显著,品种与菌系组合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说明以水浮育苗为基础建立的苗期蘸根接种鉴定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重演性。2.通过苗期抗病鉴定的方法,对11个棉花品种进行抗病鉴定和抗性筛选,研究发现,除个别材料外,经过一轮的苗期抗性筛选,棉花品种的相对病指都有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在25%-30%之间。同时,经过抗性筛的棉花品种,在接菌条件下,棉苗的移栽成活率大幅提高,提升幅度在为30%-65%。因此,通过苗期抗病筛选的方法,对提高棉花抗病性提高具有较好的效果。3.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和抑菌实验发现,绿色木霉菌T-14、T-17菌株对黄萎病菌落有很好的抑制性,平均抑制率分别达到55.1%和51.2%;绿色木霉菌T-14和T-17菌株代谢液对黄萎病菌HB-13的抑制率分别为64.2%和71.9%,抑制效果明显。绿色木霉菌可以诱导棉花产生更高水平的POD和SOD活性,绿色木霉处理棉苗12h后接种黄萎病菌,棉花叶片中的POD和SOD分别在第3天和第2天达到峰值,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未接菌对照和只接种黄萎病菌的处理,说明绿色木霉能诱导棉花产生系统抗性。4.通过盆栽实验研究发现,绿色木霉菌对能显著提高抗病性较差的豫棉21品种的抗病性,平均防治效果达43%;但对抗性较好的品种中KB3505防治效果不明显,说明绿色木霉对棉花黄萎病有一定的防效效果,防效效果的优劣可能与材料本身抗性有关,材料的抗性越差,防效效果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