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氏电影公司在全球范围影响巨大,在50、60年代商业和文化潮流的多重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为“东方好莱坞”。期间,黄梅调电影是邵氏电影公司重点打造的电影类型。自1956年戏曲电影《天仙配》在香港大获成功之后,李翰祥在邵氏电影的制片策略下开启了属于黄梅调电影的黄金时代。以《貂蝉》、《杨贵妃》、《王昭君》江山美人系列开始,鸿篇巨制,以历史宫闱片展现“历史中国”。1963年以凌波为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票房丰收,好评如潮,邵氏黄梅调电影走向巅峰。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起源开始以及如何在香港落地并且发展。天一电影公司二十世纪在上海草创,经过邵醉翁的经营管理不断壮大,但是经历了“火灾事件”、“六合围剿”之后,三四十年代转战东南亚,在新加坡立足,到了五六十年代又在香港建立邵氏电影公司,开辟了自己辉煌的制片厂时代。邵逸夫接管邵氏香港电影公司之后,以大制片厂的发行策略,扩建邵氏影城。同时期以李翰祥为主导的黄梅调电影出现在大荧幕,第二部分就从文本出发,从影片的内容和形式入手对黄梅调电影类型进行分析,从黄梅调电影的叙事策略和主题内容开始,到黄梅调电影的影像风格。黄梅调电影中的女性反串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部分,所以在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分析之后笔者单独对其进行了浅析。最后一部分就从邵氏黄梅调电影带来的启示入手,从邵氏黄梅调的营销策略、东南亚传播开始,以及对戏曲电影的影响进行了现实讨论,希望对当下戏曲电影的发展做以启示。邵氏垂直整合的制片厂模式,从制作、传播到发行一体化,倾向于好莱坞的发展模式,以《南国电影》杂志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和营销管道,对香港电影甚至东南亚传播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得于此辉煌来自于他们大量生产的类型电影,邵氏黄梅调电影从古典文化策略出发,以中国为母体不断的反复呈现和表现,在两岸三地与全球华人之间带来了深远影响。简而言之,南下到香港的国语电影主创人员把自身对中国文化和民俗的切身体会、生活经验在电影中表达出来,流露出无限的思乡、思国之情。黄梅调电影在视听艺术的综合运用下重构了传统以及民俗的中国,影视语言中的元素象征着中国的过去、当下或者未来,从一群离乡南下的中国人的记忆中表达另一个中国。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历史的选择和文化的语境已经不在了,所以黄梅调电影的辉煌也不复存在。但是留给我们的启示则意义深远,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