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门洞开,伴随着中国入世,学界涌现出大量关于商务英语的研究,其中包括法律翻译,合同翻译,商务信函翻译等。但是,作为商务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会计英语的翻译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随着引进国外投资和中国公司走出去在其它国家投资的增长,商业活动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越来越多地受到多个国家的会计政策和法规的影响。因此,将中国的会计政策和法规翻译为英语和将外国的会计制度翻译为汉语成为商业活动和学者不可避免的一个研究方面,这就要求有更多的译者和更有效的翻译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在中国,会计英语翻译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现今的会计翻译文献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误导信息使用者,同时影响了会计制度的统一和标准化。基于这一背景,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和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分析了现在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整篇文章,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写作动机和目的,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作为特殊用途英语,会计英语同时具有英语语言和会计语言的特点。会计英语以包含大量术语为特点,这些术语使得会计英语的表达更加正式而且准确。因而,会计术语的翻译经常会影响到整个会计文件的翻译质量,会计术语的翻译是会计翻译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会计英语翻译的研究在中国起步比较晚,仍然是新兴学科,所以对于会计术语的翻译也停留在初级阶段。由于会计术语的翻译仍然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会计翻译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因为部分对等和不对等英汉会计术语的存在,倘若交流双方没有意识到这些差异,国际会计交流会因此而产生误解。本文借鉴了语言学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和翻译学功能理论,论证了文化和认知产生的语言相对性对会计术语翻译的影响。本文的贡献在于使用定性的方式检验了会计术语的翻译(而不是可能性表达),运用翻译理论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议。第二章简要介绍了会计翻译的文献综述,描述了中西方会计翻译领域的实证研究,以及本篇论文的理论视角包括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叙述德国功能主义理论,以及关于不同文化下探讨语言相对性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首先,西方学者对于会计翻译研究的历史要比中国早,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西方学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会计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有的学者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和对比不同受众对会计概念的理解,有的学者研究会计语言是否可以独立于人类日常的语言而存在等等。而另一方面,中国会计翻译的研究却处于新兴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采用的翻译方法也以直译为主,会计翻译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译者的能力。第二,本章接着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理论依据:德国的翻译功能理论和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本文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介绍了德国功能主义理论。从宏观角度,本文介绍了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其突出贡献者主要包括卡塔琳娜赖斯,贾斯塔霍尔茨,汗斯维米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作者还从微观角度介绍了四个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目的理论,连贯性理论,一致性理论和忠实理论。然后作者介绍了认知和文化对语言相对性的影响。本文第三章简要介绍了会计语言,包括会计的定义和会计术语的突出特点。首先,作者主要介绍了会计的中英文定义。然后,作者介绍了会计语言中会计术语的特点:半专业术语和专业术语的使用,大量会计专用的缩略语使用,以及会计术语的对义性。这些特点构成了会计语言的独特性,正是由于会计术语的独特性要求会计翻译采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翻译方法。文章第四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本文作者采用调查问卷和案例研究的方式来发现会计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作者介绍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会计翻译调查问卷的结构设计,调查的开展,以及参与调查者提供数据的分析方式。基于调查问卷的结果,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会计翻译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调查问卷的结果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调查问卷的分析帮助作者确定国内会计翻译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案例分析也揭示了会计翻译实务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上述分析,作者对会计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建议和意见。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定量分析,作者发现了两个层面的问题——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首先,宏观层面的问题包括:没有充分提供相关会计法律和制度的背景介绍,忽视了文化和认知的差异,不对等术语的使用。其次,通过案例分析从微观层面所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需要特殊标记不对等术语和对等术语的混乱使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最后一章得出结论,会计法律和制度的翻译应当充分考虑目的语境的因素,不再完全使用直译的方法。由于会计翻译需要严谨和精确,译者在选择对应文字时应当将数字因素考虑在内。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试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提高会计翻译的质量。针对宏观层次的问题,基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作者提出译者应当提供对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详细解释,并考虑文化和认知的差异,避免不对等会计术语的使用。其次,就翻译的微观层面的问题,作者提出三个翻译策略,充分,由上而下的翻译方法以及译者的可见性。作者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引发更充分的关于提高会计翻译质量的思考。由于本文研究范畴有限,仅仅将分析目标集中于会计术语翻译。如果可以将不同版本的会计法律法规的翻译进行比对,论述将会更具说服力。最后,作者对于翻译方法的选择不免会受到主观认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