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又处于中心位置,决定着译作的质量及其在目标读者中的接受程度。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理解、翻译目的、翻译原则等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译者逐渐从传统的边缘地位走向中心,译者主体性也成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关注的课题。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从2006年开始在《科幻世界》杂志连载,因为反响强烈,2008年以书的形式出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被视为中国科幻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2014年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将其翻译成英文,由托尔出版社在海外发行,销量超过两万册,并于2015年获得了科幻小说界的重量级奖项雨果奖。英译本的成功一方面是凭借原作宇宙级的宏大想象与中国特色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译者刘宇昆孜孜不倦的翻译。作为一名美籍华人,他不仅了解中文以及中国文化,而且英文表达功底深厚,对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非常熟悉。在翻译过程中,刘宇昆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也是这次翻译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论文试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研究《三体》英译本,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从而证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作品在海外市场的成功。首先,译者主动选择了他认为有市场前景的优秀作品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出版社的邀约。其次,译者在开始翻译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确立了清晰的翻译目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与原作者保持着良好的沟通。第三,译者在翻译中运用了叙述策略、类文本策略和翻译策略。通过重新调整叙述顺序,从全书的开始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用译者后记来传达自己的翻译意图,用译者脚注来帮助目标读者有效地理解小说的中国背景;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使用保留原意、增加文化信息和减少文化冲突的翻译策略来传递文化信息,从而避免误解与冲突。 由于小说英文版在2014年11月才刚刚面世,关于翻译的研究还很有限。但随着作品获奖与不断好评,必定会有更多研究将关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对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