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内江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植被修复策略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c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因其巨大的生产功能和生态环境效益而被誉为“人类摇篮”、“生物基因库”和“自然之肾”,湿地生态系统也因此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湿地愈来愈多地受到人类的干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污染严重、功能退化甚至丧失。可喜的是,所有这些生态灾害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针对普遍存在的湿地退化状况,近一、二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湿地生态恢复的研究与实践,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己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但是研究区域多集中在大区域、大尺度的平原河湖湿地和北方泥炭地等,对镇江内江这类城市边缘微型湿地研究极少。内江湿地植被演替属于原生裸地演替,虉草凭其强大的抗逆性成为群落的先锋种群,开始了群落的演替进程。群落经历了裸地、虉草群落、葫草一芦苇群落,最后达到终极群落-芦苇群落。通过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于镇江内江湿地选择四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从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生活型等方面研究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结果显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生活型差异明显。随着演替进行,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最大值出现在演替中后期,均匀度指数随演替递增,而群落的生态优势度递减;在生活型上,随着演替的进行,多年生草本的重要值先降后升,其物种数逐渐上升并在后期维持相对稳定,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和物种数均为先升后降。然而,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各演替阶段始终处主导地位。在科属总数上,遂演替进行逐渐增加,其中,禾本科植物始终处于优势种地位。通过生态位研究发现,在整个演替序列里,虉草和芦苇的总生态位宽度较高,说明它们占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具有较宽的生态幅和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从而成为群落的优势种群。但是,当芦苇一经出现,其生态位迅速上升,而虉草的生态位明显下降,最终使得芦苇成为群落的单优种群。另外,随着演替进行,一些水生和湿生物种的生态位逐渐降低,而旱生物种的生态位逐渐上升,说明群落有向旱生植被演替的趋势。演替初期,物种较少,资源丰富,群落里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小,随着演替进行,物种增多,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增加,平均生态位重叠系数上升,至演替中后期,重叠达最大,此时也是物种最为丰富时期。至演替后期,平均生态位重叠降低,说明各物种的生态位出现分离,从而对群落环境资源的分享比较充分,主要物种间的关系较为协调、平衡,群落趋于稳定,同时也说明植被的演替已经接近于演替的顶级阶段。通过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小气候日动态研究,探索植物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发现,随着演替进行,群落内光照强度、气温、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日变幅减小。而群落的空气湿度增加,变幅减小,生境具有早期的开放性和后期的封闭性,小气候环境朝着更为阴、凉、湿的环境变化,且波动性减小,稳定性增加。各群落内的光照、气温、湿度及土温之间均存在一定相关,但不同演替阶段各因子间相关程度不同。随着演替进行,土壤的养分状况趋于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呈上升趋势,只有速效钾的含量在后期芦苇阶段明显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收割芦苇将富含钾素的芦苇植株带出湿地系统所致。由于植物根系分布及枯落物多少的差异,使得各营养成分的垂直分布各异。通过对优势种群虉草和芦苇多项生长指标的季节生长动态的逻辑斯谛模型分析发现,该模型拟合效果很好,且芦苇各项生长指标的内禀增长率r和环境容量K均高于虉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芦苇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采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仪,在晴朗的天气,测定虉草和芦苇的净光合速率及其重要影响因子,研究二者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发现,二者的光合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但产生原因不同。气孔限制因素是芦苇光合“午休”限制因素,而非气孔限制因素是虉草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二者的光饱和点均为自然光难以得到的强光,一定程度上说明二者均为高光效植物。芦苇的净光合速率、表观光量子效率、羧化效率均高于虉草,说明芦苇具有更强的光能力利用率。但是,虉草具有相当低的光补偿点,说明它又是一种耐荫植物,确保其在芦苇的荫蔽下仍能较好的生长,从而减缓了演替过程中芦苇替代虉草的进度,使得演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竞争试验方法“替代试验法”适当的修正,研究演替过程中优势种芦苇和葫草之间的竞争。在不同密度的混生状态下,二者均能利用不同的资源,表现出一定的共生关系,但彼此竞争明显,且虉草明显处于竞争劣势。在形态和生理表现上,处于劣势的虉草分枝数减少,高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因此,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芦苇种群必将替代虉草种群,成为演替下一阶段的优势种群。以具有典型性的大东沟排污口江滩湿地为例,通过与处于同一演替阶段的自然群落相比较,分析人类干扰对群落演替及植被的影响。结果显示,镇江内江湿地植被尚处中度受损状况,主要致损因子为污染排放和围网捕鱼。因此,针对致损因子,一方面,制定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控制污染排放;另一方面,改变渔民捕鱼方式,禁止围网捕鱼。在此基础上,依据“次生演替理论”和“自设计理论”,对受损区域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工程技术控制污染,恢复湿地原有的生境,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人工栽培技术加速植被恢复。
其他文献
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书法作品二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是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蛋白超家族,其有七个跨膜α螺旋。GPCRs是一类非常重要的信号分子受体,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泛
目的:众所周知,孕妇叶酸缺乏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妊娠结局,包括胚胎畸形、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其中,叶酸缺乏与神经管畸形的关系已被广大学者所认同。在已有的研究中,
本研究以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双因素随机区组和三因素正交油蒿幼苗盆栽实验,分析了土壤碳酸钙/有效磷比(钙磷比)对油蒿幼苗个体相对生长率、体内氮磷比及RNA
猕猴作为珍贵的灵长类动物资源已相对匮乏,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灵长类中心是全国最大的猕猴饲养繁殖基地之一,通过记录统计,中心近几年来每年发生的自然流产、死胎、难产(统称为异
摘要:课堂情景的创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阐述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需要满足的条件以及情景创设的途径。  关键词:化学课堂;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11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新课程突出了过程和
藻类休眠体是很多藻类生活史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对于藻细胞的扩散、度过不良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采集了中国东南沿海4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中的休眠体以
温州盘菜是浙江省温州地区地方特色蔬菜品种,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由于植物病毒侵染,严重影响其质量和产量。利用生物学技术手段培育出抗病品种是目前的
本项研究以紫穗槐刚萌发的嫩枝和大叶饲料槐的无菌试管苗为材料,建立了紫穗槐和大叶饲料槐的快速繁殖体系,对生根培养基进行优化;解决了试管苗生根率低和移栽成活率低等方面的问题;通过60Co-γ射线对紫穗槐丛生芽和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探索其变异的程度。研究结果如下:1.紫穗槐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BA 2~4 mg/L;大叶饲料槐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BA0.5~1.5 mg/L;两种饲料槐的最佳生
采用常规的真菌分离方法,从珍稀药用植物平贝母中分离出了10种内生真菌,并以此为对象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结合内生真菌的生长曲线,检测生物碱的沉淀反应,对所得菌株进行了初筛,得到了五种菌株;通过扩大培养,利用薄层层析(TLC)进行复筛,得到一株可能产贝母碱的内生真菌菌株P7。通过比较传统的提取工艺,并针对贝母碱的理化性质,对部分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良,得到适合实验室的提取工艺。对P7菌株进行了大量培养,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