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卡因是一种兴奋类成瘾药物,可卡因成瘾行为影响人类健康并危害社会稳定。近几十年来,研究可卡因的成瘾机制,寻找治疗其成瘾的药物已成为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及医学临床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可卡因成瘾的确切机制还不明了,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找到可以有效的终止可卡因成瘾的药物。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精神性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便用于临床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药物成瘾过程中相关神经递质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及由此引发的脑功能的变化,其中内源性大麻系统在成瘾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关注。内源性大麻系统(theendocannabinoid system, ECBS)包括内源性大麻素,大麻素受体及内源性大麻素的降解酶,该系统参与调节人体的多种重要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CBS中各类受体与配体在与认知及成瘾相关的生理过程,如奖赏,压力响应和由药物引起的突触可塑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近年来,ECBS在兴奋性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成瘾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得到了高度的重视。CB1受体位于多种神经元上,包括表达TH (tyrosine hydroxylase,络氨酸羟化酶)的神经元。而表达TH的神经元多为位于VTA,或投射于NAc,纹状体,梨状皮层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也就提示了ECBS可能参与了多巴胺系统所介导的奖赏机制。另外,研究发现,CB1受体也在其他的区域广泛表达,并参与奖赏,运动(如基底神经节,小脑),学习过程(如基底纹状体,海马,大脑皮层)和疼痛的调节(如脊髓的某些部位,管周灰质)。ECBS可以使海马抑制性突触产生LTD,该LTD与学习记忆和药物成瘾行为相关。虽然这些研究提示了ECBS在兴奋性药物成瘾,特别是可卡因成瘾中是否可能具有的作用,但少有研究关注ECBS在可卡因成瘾神经分子机制及行为中的作用。本硕士研究生课题主要通过细胞分子生物学和行为学实验,研究CB1受体对可卡因成瘾可能存在的调控作用。实验首先构建了CB1受体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并利用该载体对实验室前期制备的CB1单克隆抗体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可卡因自给药模型,观察CB1受体在可卡因成瘾,消退及复吸的各个阶段的表达变化;以及通过条件性位置偏好行为实验,观察CB1受体抑制剂AM281对单次急性和多次慢性注射可卡因所引起的条件性位置偏好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由以下三个部分的实验组成:第一部分是CB1受体绿色荧光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CB1受体单克隆抗体有效性的验证。该部分实验主要利用大鼠脑组织克隆CB1受体表达片段,连接至pMD-18T载体上进行测序,测序无突变片段连接至pEGFP-N3载体,从而成功构建pCB1-EGFP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的载体转染至HeLa细胞中,利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与蛋白免疫印记的方法证明CB1受体单克隆抗体的有效性。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大鼠可卡因自给药模型和CB1受体单克隆抗体,利用DAB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免疫印记的方法,研究CB1受体分别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可卡因成瘾依赖的建立、消退和复吸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对比在可卡因成瘾的不同阶段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表达的差异。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可卡因成瘾时CB1受体的表达升高,成瘾消退后降低,复吸后再次升高。这些结果提示,CB1受体可能与可卡因成瘾、消退和复吸相关。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和CB1受体拮抗剂AM281,研究AM281对于多次慢性注射和单次急性注射可卡因所产生的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AM281可以显著降低可卡因多次慢性注射动物单位时间活动距离及可卡因所产生的条件性位置偏好,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可卡因多次注射后所产生的偏好行为;AM281可以显著降低可卡因单次急性注射实验动物的单位时间活动距离及可卡因所产生的条件性位置偏好行为。这些结果提示,CB1受体与可卡因成瘾之间相关,并且抑制CB1受体可以有效降低可卡因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