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畅销无比,屡屡被改编为电影上映,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资深学者都对他青睐有加,更在1998年获得布克文学奖。这样一位在国内外大受好评的作家,其接受十分值得探讨的,论文以研究麦克尤恩在中国的接受为研究对象,在梳理麦克尤恩作品的中译本、电影、研究论文、专著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理论的方法,探究其接受情况,阐释其接受特色,并深入分析背后的影响因素。按照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非小说等不同体裁分类梳理麦氏作品的翻译出版情况,可以看到在2008年后,其作品的翻译出版进入活跃期,且出版效率提高较明显,同时呈现小说翻译较多,其他作品翻译较少的特点。通过对麦氏国内研究情况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其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90年代的起步期、新世纪到2007年的上升期和2008年开始的繁荣期,在整体上呈现研究数量增多和研究内容日渐多元化的趋势,但也有着对《赎罪》等热门作品的高度关注、对非小说作品及新作研究过少和相对的滞后性等特点。梳理电子书下载、主流媒体报道、自媒体传播等互联网层面的接受情况,数据皆呈现出中国读者阅读麦氏作品中偏好,也显示着麦克尤恩在中国普通读者中有着相对广泛的接受。将麦克尤恩与同时期的、并与之齐名的朱利安·巴恩斯、马丁·艾米斯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其翻译、研究、互联网三个层面的数据,三位伟大的英伦作家在中国的接受是大不相同的,麦氏的接受热度远远高于另外两位。与麦氏同获布克奖,地位相近、年代相仿的石黑一雄、萨尔曼·拉什迪、安妮塔·布鲁克纳、以及拜厄特等几位作家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到,麦克尤恩在中国的翻译、研究、阅读热度和互联网数据都比其他几位作家都要高。通过分析和对比,可以总结出麦氏在中国的接受度高、2008年是接受过程中的转折点以及仍保持着上升态势的接受特点。而麦克尤恩在中国的接受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热度和特点,与在新世纪我国科技发展、教育进步的大背景下,读者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取向密切相关。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当下我国读者的公共期待视野基本呈现出对爱情和成长主题的关注、强烈的疗愈需求和猎奇心理以及易受热点信息影响和对经典仍保有热情这几个总体取向。与之相应地,麦氏作品本身的多元题材包含中国读者喜爱的成长与爱情主题,符合读者的定向期待;其在创作上的怪诞风格和叙事特色也促进着读者创新期待的完成。这两种期待视野的作用方式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地形成读者接受的心理图式,使读者与作家作品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交流机制,这正是麦氏此般接受情况的根本原因。以上这多种因素使得麦氏在中国被较为广泛地接受,而且这一接受情况仍保持着上升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