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常见中医证型与肠镜像及血清CEA和CA125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大肠息肉常见中医证型与肠镜像和血清CEA、糖类抗原CA125的相关性,探讨大肠息肉常见中医证型与肠镜像、血清CEA、CA125之间相关数值变化的规律,寻求大肠息肉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以期促进大肠息肉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规范化发展,为临床防治大肠息肉提供客观的依据。  方法:选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经肠镜检查及病理检验确诊为大肠息肉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61例。年龄最小为25岁,最大为70岁,平均年龄为59.40±9.16岁。依据田德禄主编的《中医内科学》里脾系内容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其中大肠湿热证组39例,瘀血内停证组31例,脾胃虚弱证组30例进行研究,另设一个符合对照选择标准的健康对照组20例。分别观察并记录其肠镜像,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按照试剂盒提供的方法检测大肠息肉证型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CEA、CA125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比较,以探讨其相关性。  结果:(1)统计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男女之比为0.64:1,提示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青、中、老年检出率分别为14%、44%、42%,提示中年、老年发病率高于青年。(2)大肠息肉常见中医证型为大肠湿热型(39%)>瘀血内停型(31%)>脾胃虚弱型(30%)。(3)大肠息肉组与肠镜像下息肉发生部位均多发生于乙状结肠、直肠,少发生于降结肠、回盲部。(4)大肠息肉组与肠镜像下息肉发生数量上单发率以瘀血内停证(42.5%)>大肠湿热证(40.00%)>脾胃虚弱证(17.5%)为分布趋势,多发率以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38.33%)>瘀血内停证(23.33%)为分布趋势。(5)大肠息肉组与肠镜像下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45例)最多,炎性息肉(15例)较少。(6)大肠息肉组的临床表现均以腹痛及腹痛伴排便异常,其中大便溏烂比例较高(占21%)。(7)大肠息肉组与健康对照组CEA水平无显著性(P>0.05),健康对照组与大肠息肉组关于CA125水平的检测无显著性(P>0.05),但检测数据上显示大肠息肉CA125水平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  结论:(1)本课题研究的大肠息肉常见中医证型呈大肠湿热证>瘀血内停证>脾胃虚弱证的分布趋势。(2)大肠息肉组与肠镜像之间统计分析无显著相关性,但在数据分析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差别。大肠息肉组息肉发生部位多发于乙状结肠、直肠,少见于降结肠、回盲部。大肠息肉组息肉发生数量上单发率以瘀血内停证>大肠湿热证>脾胃息肉证为分布趋势,多发率以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瘀血内停证为分布趋势。大肠息肉组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炎性息肉较少。(3)大肠息肉组CEA、CA125水平经统计分析无显著相关性,但数据均稍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大肠息肉组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关于CEA、CA125的检测指标还是存在变化的,CEA、CA125水平检测对于大肠息肉患者的诊断仍存在有一定的提示作用,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  对腹膜透析合并中心性肥胖的相关因素及中医体质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危险中医体质与常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个体化防治腹膜透析患者中心性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提供
目的:通过最佳矫正视力、玻璃膜疣(drusen)面积、体积及萎缩灶面积等指标的变化,观察早中期及于性进展期AMD患者的病程进展,评判六味地黄软胶囊对本病的干预效果,初步探讨光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