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使得中国乡村社会相对封闭而稳定的存续。自1840年以降,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法治化、城市化等对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冲击很大,乡村社会的治理不再仅以单一规则就可以维系其稳定。本文基于当下法治中国建构的背景,对历史变迁下的乡村治理做了制度梳理与经验总结,对法治中国进程中乡村治理现状与困境进行了理论探讨,面对社会转型,乡土中国正在演变为城乡中国,乡村治理随之发生转型,转型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针对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乡村治理的经验,探索当下乡村秩序的价值路径。本文除导论与余论外,共有六章。第一章,分不同阶段梳理了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包括,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民国时期乡村治理及其当代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治理嬗变及经验。重点在于乡村治理的现状与困境、转型与趋势。第二章论述法治中国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现状。分别从法治中国进程中乡村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治理对象和治理内容等纬度论述乡村治理现状。着重分析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冲突,即(1)差序格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2)权利失语:权力与权利的冲突;(3)行政失范:自治与他治的冲突;(4)价值迷失:本土与外来的冲突。第三章探究法治中国进程中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发展趋势,转型主要从以下论证:(1)制度转型:政策、乡规民约与法;(2)政治转型:行政权由大转小(“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3)模式转型:自治、合作治理与共治;(4)环境转型: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5)理念转型:行政管理到多元治理。对于法治中国进程中乡村治理的趋势,主要概括为:(1)模式制度化趋势;(2)主体多元化趋势;(3)法治化主导趋势。第四章介绍域内外乡村治理经验及其启示,首先介绍了韩国模式、巴西模式、美国模式、欧盟模式等,从治理方式、内容、结构和主体等方面,对各国模式进行比较,提出了不同模式对我国乡村治理的启示意义。第五章提出和论述了法治中国进程中乡村秩序的重构,主要从乡村治理应该追求的法的价值目标角度出发,提出了乡村秩序重构中的四个方面的追求,(1)法治:自然演进与外力推动并行;(2)权利: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并存;(3)秩序:本土与现代化冲突与融合;(4)平等:城市与乡村公共权利平等。最后,在结论中,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并对尚待深化研究的问题作了交代。提出,农耕文明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短期内不会彻底消除;同时,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转型在悄然发生;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我们将迎来农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