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总结不同个体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下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下咽癌个体化治疗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总结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4例下咽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原发灶的部位对184例下咽癌患者进行分类:其中肿瘤位于梨状窝的患者共127例,肿瘤位于环状软骨后区的患者共19例,肿瘤位于下咽后壁区的患者共38例。依据2002年UICC分期标准对全组184例下咽癌患者进行分期,其中0期:0例,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40例,Ⅳ期:141例。下咽癌的预后较差,这与下咽癌分化程度较差,有粘膜下浸润趋势、易于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发病部位隐秘等特征有关,治疗方法包括诱导化疗后行手术治疗、诱导化疗后行放射治疗,单纯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化疗以及粒子植入、免疫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法。其中行诱导化疗组(A组)74例,未行诱导化疗组(B组)96例,接受诱导化疗再行化疗或者放疗(A1组)46例,接受诱导化疗后行手术治疗(A2组)28例。随访中位时间为32.63个月。全组病例采用电话、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终止事件为患者死亡,随访的起始时间为患者首次确诊为下咽癌的时间,终止时间为2013年12月或死亡,全组随访率为92.3%,失访14例(失访患者不计入研究分组)。男性患者共158例,女性患者共12例。采用SPSS13.0软件对各组资料进行生存率的计算,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下咽癌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以及5年生存率,定义当P<0.05时,各组生存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生存时间选用患者确诊为下咽癌至患者死亡或随访结束所经历的时间跨度。结果:对各组资料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法计算A组、B组、B1组与B2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7.3%、78.1%、39.3%,88.4%、69.6%、38.4%,93.5%、81.1%、43.6%,89.3%、59.1%、50.7%。计算A组与B组1年、3年、5年生存率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2=4.001,P=0.045,因P<0.05,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计算A1组与A2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2=0.682,P=0.409,因P>0.05,其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全组下咽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的共75例,其中行喉功能保留手术的患者共57例,行全喉切除术的患者为18例。患者呼吸、吞咽及发音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功能恢复训练,全部功能均得以恢复的患者共57例。全组手术患者中,行颈清扫手术者共71例,余4例患者仅行气管切开术,行单侧颈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共51例,行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共2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一共59例。行诱导化疗的患者共74例,其疗效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共7例,疗效达到部分缓解的患者共40例,疗效未能达到完全缓解或者部分缓解的患者共26例,因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仅接受化学治疗的患者共1例。全组死亡的患者共54例,全组死亡率为31.76%。患者的死亡原因为:1、呼吸循环衰竭28例,2、肿瘤或周围大血管出血10例,3、脑梗塞2例,4、远处转移13例,其中肝脏转移4例,肺部转移3例,脑转移2例,骨髓转移4例,5、不明原因:1例。结论:对下咽癌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后较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使用诱导化疗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诱导化疗的患者。经过诱导化疗筛选后再行非手术治疗与行诱导化疗筛选后再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手术治疗保留了喉功能较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下咽癌患者确诊后先行诱导化疗,再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确定下一步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