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及驱动力研究——以盘县为例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之对土地的各种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人地关系紧张,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喀斯特山区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开展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对于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盘县为研究区,借助Arcgis10.0、Erdas Imagine9.2、Ecognition(易康)8.6等软件平台,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对盘县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进行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其驱动力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将盘县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草地、园地、水域、未利用地七种。其中,耕地和林地作为研究区最主要、最基础的两大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别为1250.86km2、1939.51km2,二者的占比为研究区总面积的78.66%;草地、建设用地、园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较少,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38%、5.13%、5.95%、3.45%;水域面积最小,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43%。  (2)在2000-2015年间盘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主要转出去向为林地、建设用地和园地;林地面积持续增长,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草地面积总体不变;园地面积总体增加,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水域面积持续小幅度增长,转入来源主要为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转出去向主要为草地。三个时序单元中土地利用变化所占份额最大的变化类型为:2000-2005为耕地→林地,占该时序单元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72.37%;2005-2010为耕地→林地,占该时序单元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76.28%;2010-2015为耕地→林地、耕地→园地,分别占该期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38.54%、32.80%。  (3)三个时序单元中,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间土地利用则发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化,变化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的比例分别为8.18%、10.57%,2000-2005年变化相对较小,变化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5%。从空间扩展等级上看,耕地为较快收缩型;林地为较快扩展型;水域为相对稳定型;2000-2005年建设用地为较慢扩展型,另外两个时序均为较快扩展型;2010-2015年草地为较慢扩展型,其他两个时序则为较慢收缩型;2000-2005年园地为相对稳定型,2005-2010年为较慢扩展型,2010-2015年为急剧扩展型;2010-2015年水域为较快收缩型,其他两个时序均为较慢收缩型;2000-2005年、2005-2010年的未利用地均为较慢收缩型,而2010-2015年的未利用地为较快收缩型。  (4)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2000-2015年间,对盘县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驱动力因子有常住人口、第二、三产业比重、粮食产量等。
其他文献
随着GIS、GPS以及无线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地理信息系统(Mobile GIS)也得以迅速发展。因其能够在移动的环境中提供信息采集、位置定位、信息查询、综合分析
旅游活动和森林开发对区域森林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3S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措施,利用该技术进行景区资源环境
中国的地质公园(GeoPark)自从2000年面世以来,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迄今已有世界地质公园22处,国家地质公园182处,省地质公园100多处,一个类型多样,分布遍及全国的地质公园体系
土壤风蚀所引起的土地退化、土地沙化以及因此所造成的沙尘暴灾害是近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己成为中国北方地区重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河北
当今基于GIS的应用已经广泛用于与地理信息相关的各行各业诸如:森林管理、城市管理、车辆导航等领域。目前开发GIS系统的技术与软件种类繁多,商业与非商业GIS软件各具特点。
本文精确获取大兴安岭地区内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信息、空间异质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与主控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调控与现在的环境变化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实地采样的方式,以ENVI、ArcGIS、SPSS、Stata、GS+等软件为支撑,以地形、气候、植被等因子等空间影响因子确定为环境辅助变量,运用常用的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模式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0-20cm)的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