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消费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审美文化、人的精神生态以及艺术生产等领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图以西方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理论背景,以当前中国的艺术生产和人的精神状况为现实基础,对中国当下的艺术生产作以症候性分析,并努力探寻消费时代艺术生产的理想境界。 本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把消费时代作为艺术生产的时代背景而作以分析。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典型的消费时代,仅从经济角度而言,我国总体上还处于从前现代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但是从文化角度看,在全球性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主要文化形态。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准消费时代。消费文化是一种世俗化文化,消费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人们更多地追求现世的感官满足和身体享乐。人的心性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审美化的生存观念,也带来了艺术世界的结构变化和审美实践方面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这些变化在带来感性解放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人性误区。这构成了艺术生产的特殊语境。 第二章主要以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为依据,把艺术生产置于社会生产的理论框架中作以人文阐释,从而为对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作以症候分析和适当评价,并寻找理想境界打下理论基础。作为一种物质生产,艺术品可以成为商品。但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其通过审美价值的创造而达到批判目的并促进人自身的优化。可以说物质生产是艺术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是艺术生产的本质,而人自身的生产和优化则是艺术生产的价值指归。一旦背离了这个目标,艺术将走向堕落和终结。 第三章试图对消费时代的审美文化和艺术生产作以症候分析。消费时代的审美泛化了,艺术与大众文化紧密结合,从而在艺术生产领域出现了影像化、时尚化和身体化等倾向。 艺术生产的影像化趋势伴随着审美文化的图像转向而产生。具体表现在文字与图像的结合和影视文学的空前繁荣,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家们也纷纷“触电”,转向影视脚本的创作,而文学创作中也无意识的带有一种影视化的创作手法。影像化趋势带来了艺术生产中虚拟与真实、经验与贫乏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生产,尤其是接受方面的浅表化特征。 艺术生产的时尚化追求是消费时代重要的文化表征。时尚具有整合与分化功能和快速变化与更迭的特征,并与现代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时尚对弱者具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