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独具的敏感性与复杂性,在这个时代的女性的精神风貌与社会名望等诸多成就中,也有着相应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从属地位而缺少平等实现人生价值的坦途。然而在世变之际,在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的浸染下,生而为"人"的主体自我意识正渐渐苏醒,晚清社会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觉女性,她们接受平等教育,识文断字,用文学作品抒发内心诉求;她们跨越闺门,进入到社会公共空间,寻求独立话语权;她们在解构又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个体生命,还上升到家国之思。若考察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群体,秋瑾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员大将。秋瑾的创作体裁多样,诗、词、歌、文、弹词小说均有涉及,纵观其创作,不难找寻出时代思潮更迭的清晰脉络,她激进又敏感,她的生命走向与其文学存在激起了特有的反应链。本文试从秋瑾这一生命个体及其所激起的时代涟漪的解读,窥探清末民初约百年来女性文学之魂与时代命运交感的深度。第一章主要探讨秋瑾的诗文小说创作。根据学界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秋瑾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三个时期,即少女时期(1896年前)、嫁入王家居湘时期(1896年至1903年)、居京以后(1903年至1907年)。少女时期的作品与以往的女性文学无异,题材选择上不外乎咏物咏史抒发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基调简单明快,充满了天真少女的气息。然而包办婚姻葬送了秋瑾的一切憧憬,创作于此期的诗文大多抒发内心的不满与痛苦,放弃家庭走上革命之路的思想也初现端倪。最后一段时期的创作可谓是真正的革命高歌,通篇都洋溢着战斗的激情。弹词《精卫石》的创作可看做秋瑾的自传小说,她的作品深深鼓舞和启发了第一代女作家群体,在秋瑾的引领下,中国女性文学揭开了崭新的篇章。第二章主要探讨秋瑾政治意识的思想根源以及晚清女性的多元景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谈到:女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到底是何种传统滋养了她?笔者试图从古已有之的杰出妇女形象中寻求答案。而对与秋瑾同时期的女性群像的描述,更有利于触摸到女性文学发展的清晰脉搏。第三章主要探讨秋瑾遇难后清末民初的舆论报道,以及以秋瑾为原型的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自从秋瑾于轩亭口就义后,关于此案件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歇,以今人的眼光回望历史难免有失偏颇,故笔者搜集了若干当时的新闻报道,参看了诸多小说剧本,试图理清秋瑾之死的来龙去脉及时代意义。对这二者的考察也更有利于今人全面总结秋瑾形象。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晚清以及近代以来秋瑾及其形象的被接受过程。秋瑾的故友是笔者重点考察的对象,通过她们的诗文唱和,足以可见相互间强大的情感纽带。而舞台荧幕上秋瑾形象的塑造传神表现了后人对其人其事的看法,其形象在屡次改变的过程中,秋瑾身上更多的人性光辉被挖掘出来,这其实也象征着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实际上,更是文化的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