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等离子体去除污水中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效应及机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生素广泛使用导致抗生素抗性细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及其携带的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ARGs)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空气、土壤、湖泊水、地下水、废水、甚至饮用水等)被广泛检测出。ARB和ARGs具有高度扩散性和持久性,是一类新兴污染物。ARGs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整合子、噬菌体等可移动基因元件传递给其它微生物,导致ARGs的传播和扩散。传统的处理方法如氯消毒、臭氧氧化、芬顿氧化等对水中ARB和ARGs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但存在化学试剂消耗大且促进ARGs水平转移的风险。放电等离子体是在阴阳电极施加一定电压、电离空气,形成集高能电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紫外辐射等理化效应于一体的高级氧化技术,具有高效且无需外源化学药剂添加等优点,在普通细菌去除方面备受青睐。与普通细菌相比,ARB死亡后其携带的ARGs仍能通过基因转移等途径重新进入其它微生物,导致更多的ARB衍生,这无疑增加了ARB去除的难度。目前,有关放电等离子体对水中ARB及ARGs的去除功效、调控因子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鉴于此,本论文将放电等离子体用于水中AR E.coli及ARGs的去除,主要围绕放电等离子体对AR E.coli和ARGs的去除功效及作用机制、ARGs水平转移的阻控潜力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放电等离子体电气参数和载气参数对AR E.coli去除效率的影响入手,评估了放电等离子体对AR E.coli的去除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AR E.coli,在11 k V条件下处理10 min后AR E.coli去除6.60-log;其对四环素、庆大霉素和阿莫西林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下降了87.5%、93.8%和96.8%。通过活性物质的定性和半定量研究表明:·OH、~1O2和O2·-在AR E.coli去除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添加ROS捕获剂甘露醇、组氨酸(L-Hi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后AR E.coli去除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降低了41.8%、53.4%和37.8%,说明与·OH和O2·-相比,~1O2在AR E.coli去除过程中发挥更强的作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强氧化能力损坏了AR E.coli的蛋白质和DNA结构及细胞膜,最终导致AR E.coli的高效去除。2.采用放电等离子体去除水中AR E.coli携带的典型ARGs包括tet C、tet W、bla TEM-1、aac(3)-II和整合子基因int I1,并通过DNA和ARGs的结构及功能探讨了其去除机制。研究发现,放电等离子体可以快速高效的去除水中的ARGs,且放电处理10min后tet C、tet W、bla TEM-1、aac(3)-II和整合子int I1分别去除了约2.28-log、2.88-log、5.19-log、5.71-log和5.46-log。ARGs的去除效率与放电等离子体的作用强度、持续时间和载气流速等密切相关,且在11 k V 400 L/h放电处理10 min后ARGs的去除效果最好。通过电子自旋共振光谱、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和电泳凝胶等分析发现,放电等离离子体处理过程中·OH和~1O2自由基破坏了ARGs的结构完整性,使得DNA分解为核苷酸碱基,最终导致ARGs的去除。3.评估了水溶液中典型的五种无机离子对放电等离子体去除AR E.coli及其携带的ARGs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CO32-消耗了放电等离子体产生的·OH,从而导致ARB去除效率降低了50.8%;NO3-、Fe2+和Cu2+的存在促进了放电等离子体系统中·OH的生成,因而导致ARB的去除效率分别增加了36.1%、37.0%和38.9%;SO42-添加对AR E.coli的去除基本无影响。同时,无机离子NO3-、Fe2+和Cu2+的存在促进了细胞膜结构、酶活性、胞内活性氧积累,变化规律与AR E.coli和ARGs去除规律一致。4.探究了放电等离子体对RP4质粒携带的ARGs在两种不同E.coli菌株间接合转移的阻控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显著抑制了ARGs的接合转移;与对照(未处理)相比,在11 k V条件下处理10 min后,ARGs接合转移频率从最初的4.08×10-5降至1.42×10-8,63.5%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加入三种ROS捕获剂后ARGs接合转移频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接合转移频率大小为SOD<L-His<甘露醇,说明与~1O2和O2·-相比,·OH在抑制ARGs转移中发挥更强的作用。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抑制了E.coli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细胞膜通透性、细胞接触、胞内能量驱动力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使得接合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最终抑制ARGs的接合转移。综上,放电等离子体可以有效实现AR E.coli和ARGs的去除,并显著降低AR E.coli的耐药性与基因转移水平,从而有效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风险。
其他文献
养分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有机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促进森林群落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抚育间伐措施通过调整林分密度,能够改变植被养分特征、凋落物化学质量、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资源竞争格局、微生物群落特征等,从而深刻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天然次生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方面发挥巨大潜力,然而其演替过程中养分循环过程易受自
学位
葡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多年生园艺作物之一。目前,全球90%以上的栽培品种都是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ssp.vinifera/sativa)。然而,大多数欧洲葡萄栽培品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细菌、真菌、卵菌或病毒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尤其是由葡萄白粉菌Erysiphe necator Schw.[syn.Uncinula necator(Schw.)Burr.]
学位
克里角梢小蠹(Trypophloeus klimeschi Eggers)是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 Bunge)的毁灭性害虫,于1915年首次在吉尔吉斯斯坦发现,2003年在中国新疆爆发,目前在甘肃敦煌地区危害严重,并逐渐向周围区域扩散。尽管,克里角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寄主选择和肠道微生物群落已被较为系统地研究,但与种群繁殖和营养代谢密切相关的生
学位
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虫,可导致婴幼儿、新生动物和免疫缺陷个体的严重腹泻,甚至死亡。它是造成全球2岁以内儿童致死性腹泻的第二大病因,也是引起1月龄内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目前被批准的可用于治疗隐孢子虫病的药物仅有硝唑尼特,但该药物在健康个体中仅有56%~96%的疗效,在免疫功能缺陷或婴幼儿个体中没有疗效,目前尚没有用于预防隐孢子虫感染
学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也被称作“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疫病,对全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PRRS病毒(PRRS virus,PRRSV)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β-动脉炎病毒属(Be
学位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在细胞内寄生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严重威胁人及动物健康。近年的研究发现,病原微生物感染会诱导宿主细胞编码RNA及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的显著差异表达,nc RNA可通过调控宿主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参与多种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过程。T.gondii裂解周期(lytic cycle
学位
黄土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区域农业生产受土壤养分不足和水资源短缺等限制,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低,新垦耕地与退化耕地地力无法在短期内快速提升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且在黄土区传统旱地雨养农业中,典型作物小麦、玉米产量与地力维持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深入。本研究以黄土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为供试作物,通过大田试验配合盆栽试
学位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该区生物结皮平均盖度达到60%~70%,显著影响坡面的水土流失。目前,虽有不少研究关注生物结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但鲜有研究关注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其影响机理不清,尚不能量化生物结皮盖度与坡面产流产沙之间的关系,是生物结皮水土保持
学位
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初级生产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因素,是生物圈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构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温度升高及其所带来的诸多变化将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而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人们对于长期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及其动态变化的了解仍十分有限。本研究以高寒草甸和灌丛两种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
学位
黄土高原高耗水植物引进和高密度种植造成深层(>1 m)土壤水分亏缺,导致该区大面积土壤干层的形成。土壤干层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土壤的斥水特性阻碍土壤水分运动,危害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小循环并削弱水文大循环,对已有的植被建设成果造成一定负面作用。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土壤水文过程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该区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和合理植被建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过去关于土壤水分和土壤干层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样地尺度有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