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1921年至“五卅”前中国共产党反帝国主义斗争的理论与策略。首先,本文简要梳理帝国主义观念流变及在中国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揭示共产党反帝国主义理论的来源与内涵,以及同时代其他几种对帝国主义的理解。现代意义上的“帝国主义”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当时一种观点认为帝国主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另一种观点认为帝国主义是少数资产阶级为私欲驱动的向外扩张。从传入到20年代初,前一种观点在国内有着重要影响。1921年中共成立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关注重点在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大”大部分代表关注重点在内政,因此“一大”各项决议中并无反对“帝国主义”的提法,只是一般性地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为对抗华盛顿会议,共产国际召开远东劳动人民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代表确立反帝国主义为中国革命的主题。华盛顿会议损害中国的利益,遭到中国舆论谴责,在列宁理论和苏俄革命模式传入后成为中国抛弃西方列强,转向国民革命的关键因素之一。共产党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主要受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影响,也带有世纪初流传的帝国主义思想的痕迹。共产党确立反帝国主义为革命主题后,如何在斗争实践中确立革命主要对象?如何处理与同盟者关系?以及如何灵活运用革命理论,挖掘历史资源,为当下斗争提供合法性?本文从这三个方面考察共产党反帝策略,分析指出:选择主要斗争对象时,共产党并非一概反对西方国家,而是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的主要对象。其中,受苏俄外交政策影响较大。国、共两党联合反帝国主义。在合作过程中,共产党将不同政治倾向的国民党员划分为左、中、右派,对不同派别采取不同政策。在此过程中,随着划分左、右派标准的不断细化,逐渐形成日后重要的“三大政策”概念。1924年共产党运用唯物史观,对义和团重新评价,肯定其反帝国主义的正义性,反映出共产党通过挖掘历史资源,为当下革命斗争寻求历史合理性的努力。这种叙述形式,逐渐形成日后主流的帝国主义范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