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需要,我国将农村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自此扶贫工作进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新阶段。到2016年,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累计减少1.22亿,贫困发生率下降12.7个百分点,农村绝对贫困状况得到缓解。但连片特困区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重,2016年末,连片特困区仍有2182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贫困问题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传统“工具性”贫困视角下的收入贫困并不能全面反映贫困的真实状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能力贫困”理论实现了对贫困本质的回归并被广大学者所接受。“能力贫困”理论认为低收入或消费仅是贫困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穷人缺乏改变生活条件、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是个体缺乏将拥有资源转化为可实现价值活动的能力造成的。因此,对贫困的认识要突破单一的收入维度,考虑包括医疗、健康、受教育状况和卫生设施等多个维度。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重点也从解决农户基本的温饱问题转化为解决农户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重新识别贫困农户并制定精准可行的扶贫政策,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能力贫困理论,以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四川省通江县、平昌县、南江县3县及陕西省石泉县、宁陕县、汉阴县3县共计六个国家贫困县的入户调研数据,构建科学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对农户进行多维贫困测度,并对该区域农户多维贫困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秦巴山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秦巴山区贫困农户的多维测度。本研究基于UNDP-MPI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沿用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从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收入维度对秦巴山区农户多维贫困进行测算与分解。研究发现:(1)秦巴山区农户多维贫困发生率为63.35%,多维贫困指数为0.30,与现有研究相比,秦巴山区多维贫困发生率及多维贫困指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生活燃料和健康状况指标的贫困发生率最高,达到91.15%和62.40%,生活用电贫困发生率最低,仅为0.95%。(2)对多维贫困指数分解中,不同维度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健康维度和收入维度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46.96%和20.09%,是解决秦巴山农户贫困问题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3)从样本县来看,通江县多维贫困状况和贫困发生率最严重,为0.3574和76.15%,其次是平昌县,分别为0.3547和71.43%。石泉县多维贫困状况较轻,仅为0.1647,贫困发生率也很低,仅为39.67%。但从贫困强度来看,汉阴县最严重,平均剥夺份额达到0.5158。第二,秦巴山区农户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研究。针对已识别出的多维贫困农户,本研究采用logit模型从农户微观层面和村庄层面对农户致贫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户主个人特征层面,户主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差的农户其遭受多维贫困的可能性越高;(2)家庭基本特征层面,家庭人口规模越大,老年人口越多的农户越容易陷入到多维贫困状态,而家庭成员中有村干部则会降低农户陷入多维贫困的概率;(3)社会网络特征层面,亲戚户数越多、每年礼金数越多的农户,其遭受多维贫困的可能性就越低;(4)村庄环境特征层面,村庄道路硬化比越高,农户陷入多维贫困概率越低,而村庄处于自然灾害区则增加了农户陷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1)重视农村人口教育,增加培训投入力度;(2)重视农户健康状况,提高医疗服务水平;(3)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电商事业发展;(5)引导建立农户互助小组,发挥社会网络积极作用;(6)建立多维贫困数据库,完善扶贫工作瞄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