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民健康水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宏观层面,研究者常用的健康指标是预期寿命和死亡率。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人均收入和居民的预期寿命后发现二者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而一国人均收入与死亡率负相关,但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中,这一相关性减弱。虽然一个国家的居民预期寿命增长(死亡率的下降)和经济水平上升总是同时发生的,但大部分研究者相信是经济水平的上升带来了预期寿命的上升(死亡率的下降),通过更多地对卫生和医疗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渠道。当使用个人层面的数据时,常用的健康指标是自评健康、死亡或存活的虚拟变量、行动障碍或某些疾病指标,收入与健康的关系在大部分研究中仍然正相关,虽然由于内生性问题在因果关系的解释方面变得比较困难。研究者通过引入滞后项或其它变量在某种程度上可缓解内生性。自评健康,即个人对自我健康的综合评价,通常用序数方法表示。关于自评健康的有效性研究者利用不同的数据进行了探讨,大部分认为即使在进行变量控制的情况下,自评健康对死亡的可能性仍然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在本文研究的时间段1997-2006年内,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预期寿命上升,死亡率没有太大变化,而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显示,自评健康的均值下降了,本文从这一现象入手,建立计量模型,辨识出自评健康的影响因子,并考察这些因素在这十年中的变化趋势,从而指出自评健康下降的原因并探讨其社会意义。通过本文我们指出两个导致自评健康下降的原因,一是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二是收入不平等性的扩大,其中后者对于低收入群体的健康水平带来了显著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