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它依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环境结构、状态及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将环境区域按功能类型进行合理划定,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关键,同时有助于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划方法的有效性、合理性是开展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的根本前提及核心内容。为了分析研究环境功能区划方法,构建科学区划体系,实现区域环境功能合理划分、达到生态文明目标,本文从环境功能区划技术规范出发,深入探讨了目前通用的区划方法体系及不足,并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提出其他补充方法体系的形式,构建了较为合适的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法体系,涵盖了声环境功能区划、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在声环境功能区划中,针对技术规范无法准确、合理划分1类、2类声环境功能区混合区的情况,提出采用在没有严格属性界限的事物进行分类上具有独特优势的模糊聚类法作为补充与技术规范进行有机结合的形式,构建了较为合理的声环境功能区划体系,该体系包括区域资料调查、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技术规范划分、模糊聚类分析等几部分。同时利用两种相似程度计算方法对基于等价关系的模糊聚类分析法进行了优化,从而使聚类结果更加科学、可行,并以此探讨了不同计算方法对聚类结果造成的影响;在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方面,为了解决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中二类区范围较大、功能类型多样造成大气环境管理复杂、欠缺有效性的情况,构建了再对二类区进行功能区细化,划分为三个亚区,以便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体系。该体系结合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及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在技术规范开展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再将二类区细划分为三个控制小区,实现了二类区分区管理,从而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是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结合功能区划分原则,在调查水环境使用功能及环境质量保护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为了验证该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以某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结合该市规划、产业布局、污染源分布等特征,同时进行了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对噪声、大气常规污染物(NO2、SO2、PM10、O3等)和水污染物(pH、BOD5、Cr6+、Pb、SS等)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发现该市区域噪声环境质量属于一般水平,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水环境质量处于地表水Ⅲ级、Ⅳ级标准水平。最终划分结果如下:声环境功能区划——2个0类声环境功能区,10个1类声环境功能区,16个2声环境功能类区,6个3类声环境功能区及2个4声环境功能类区(4a类及4b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5个一类区,4个二类区,无三类区划分,同时将二类区划分为3类控制小区,其中Ⅱ-1类控制小区共4个,Ⅱ-2控制小区3个,Ⅱ-3控制小区1个;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a.近期(至2015年)共划分为11个Ⅲ类区,9个Ⅳ类区,b.远期(至2025年)共划分为1个Ⅱ类区,16个Ⅲ类区及3个Ⅳ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