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流场和浓度场对引水工程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旅游价值和生态环境意义。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对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加上底泥中长期积累的氮、磷元素的释放,西湖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已严重影响其景观价值,并制约着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西湖2002-2006年的水质实测数据对其水质现状及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国际知名的Delft 3D软件平台构建了西湖水动力数学模型,对西湖西进工程前后的流场和浓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较为吻合,模型真实可靠。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不同引配水方案下西湖的流场结构和污染物推移扩散规律,并据此进行引配水方案优化。 水质实测数据分析表明:西湖属于磷控制型富营养化湖泊,实施西湖西进工程后,其水质己基本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水标准;西湖水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湖区分布差异性。 各种工况下的流场和浓度场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风场的情况下,各进出水口的流量和位置决定了西湖的流场结构,而流场结构决定了水体的推移扩散规律。总体上,南湖水体推移扩散效果最好,西里湖、外湖和岳湖次之,北里湖最差,基本不能被置换。对小引水量方案全面置换西湖水体大约需要两个月时间,而大引水量方案仅需一个月时间。 西湖水体的置换效果主要取决于可被置换区域的面积和引水量,而可被置换区域大小主要取决于流场结构。因此,在引水量不变的前提下,优化西湖水体置换效果的根本途径就是调整进出口位置和流量,以改变流场结构。
其他文献
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掀起了素质教育的高潮,它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教师,新教材的编排、新理念的渗透、新方法的魅力常常让我们感叹。几年的教改,我们也曾迷茫过、困惑过,也在摸索中逐步的前行着,不管怎样,它都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让我们的课堂从“死气沉沉”到“生机勃勃”。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几点深刻的感悟,愿与我的同行们共同分享。  
期刊
二级坝泵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性控制工程,泵站工程的建设质量至关重要。本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中土基上泵站伸缩缝间距小于30m的
水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水工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西北寒旱地区水工混凝土结构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均不同程度地处于冻融及盐离子腐蚀等侵蚀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