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以水土流失为主体特征的生态环境退化是三峡库区小流域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该区土地利用格局(土地利用系统的组成、类型、配置等)的不合理是引发其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配置来促进植被恢复,是从根本上遏制区域水土流失、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土地资源学、水土保持学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以三峡库区典型水土流失区域开县南山桥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探索景观内不同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配置模式以促进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不仅能改善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促进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能为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型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典型示范。研究结果表明:(1)从小流域高程、坡度、坡向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随地形因子的变化而变化。耕地主要分布在低丘区的半阳坡与阳坡,以急陡坡的坡耕地为主,虽然其面积有所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土流失,但面积的降低幅度远未达到理想目标。林地变化较大,随高程增大其面积减少,随坡度增大其面积增加,坡向上的分布趋于阳坡与半阳坡。荒草地主要分布在山体中下部,分布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坡向上以半阳坡分布为主但有向其他坡向转化的趋势。流域中虽然采取了部分治理措施进行了水土流失治理,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2006年较2003年略有好转,但由于整个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受高程、坡度、坡向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2)小流域形成了以耕地为主,林地、园地等为辅并处于变化的农业景观格局。从总体上看,流域景观的稳定性程度在变弱,空间异质性程度在加大,景观由受控于少数几个景观类型逐渐向多个景观类型转移。景观的变化情况受地形地貌以及人为干扰的影响,耕地、有林地、荒草地表现出较复杂的形状,处于变化发展的态势,而居民点、果园、其他林地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表现出比较规则的形状,处于相对较稳定的态势。小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反映了流域内实施的生态环保措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对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调控有利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3)小流域水土流失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048.20t/km~2,侵蚀程度属于中度,目前仍远远大于水利部规定的南方地区土壤最大容许流失量,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仍十分艰巨。(4)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水土流失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整个小流域的土地利用表现出了一种对水土流失不利但又趋于异质化的格局特征。随着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异质化,2006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比2003年减少了618.90t/km~2,小流域强度侵蚀级别的水土流失类型得到了有效治理,侵蚀量与侵蚀模数显著降低。(5)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不合理是引发其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针对小流域不同的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格局特征,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等模式进行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配置,以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防止土地退化,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