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意义:前列腺癌是最为常见的男性泌尿系肿瘤之一,也是目前欧美地区发病率排名第二的恶性肿瘤,其肿瘤相关致死率亦位居第二。近年来,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有研究认为:糖尿病的发生降低了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同时有证据证明:糖尿病本身并不能为前列腺癌提供保护作用,因此许多学者通过研究认为:使用抗糖尿病药物(anti-diabetic medications)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格列本脲、胰岛素等可以对前列腺癌产生保护作用,而可能的机制则包括直接抗肿瘤、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阻碍其代谢等。许多的临床研究也提示了这些药物在降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方面的关系。然而,这些药物之间尚缺乏直接的对比试验,而传统的META分析方法亦难以实现多种药物间的比较。因此,本研究依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抗糖尿病药物对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临床研究,通过传统META分析以及基于贝叶斯(Bayesian)方法的网状META分析,探究各抗糖尿病药物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时间设定为建库以来至2017年12月31日,检索涉及前列腺癌发病风险与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磺酰脲类、胰岛素类抗糖尿病药物的相关研究,并将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联合运用Win BUGS1.4.2软件、STATA 13.0软件及R 3.4.1软件进行:1.常规META分析;2.网状META分析。从而对以上药物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它们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程度。结果:最终纳入15个研究,其中1项为随机对照研究,14项为队列研究,共包含38264例患者,纳入比较的各个药物呈网状分布。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了二甲双胍相对未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前列腺癌的HR(风险比)=0.816(95%CI:0.754—0.884),单纯使用二甲双胍相对单纯使用普通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HR=0.948(95%CI:0.779—1.153),单纯使用二甲双胍相对单纯使用磺酰脲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HR=0.920(95%CI:0.877—0.966),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相对单纯使用普通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HR=0.806(95%CI:0.726-0.895),使用了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相对未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HR=0.997(95%CI:0.781—1.273),根据网状META分析,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抗糖尿病药物中,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二甲双胍在对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的保护作用的可能性上排名第一、第二位,而普通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磺酰脲类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前列腺癌发病风险无明显保护意义。结论: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二甲双胍对于前列腺癌的发病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这种保护作用上稍强于二甲双胍。2.普通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磺酰脲类药物则与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