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在我国高寒地区生长,耐寒性极强,集中分布在我国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面积大约有30余万hm2。是一个极其珍贵的天然物种,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本论文重点对大兴安岭野生笃斯越桔分布与资源、生物生态学特性、菌根学与分子学特性、组培与扦插及栽培技术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笃斯越桔的科学保护、资源利用、获得栽培品种,促进笃斯越桔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论文对大兴安岭野生笃斯越桔种质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在近10年间,在北部、中部和东南部14个林业局的三个自然地理区划内,笃斯越桔资源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种群分布面积逐渐缩小,由70年代的52万hm2下降为31万hm2,果实采摘量由8万吨下降为2万吨。幼苗更新不良,种群生长状况减弱,平均株高由86cm下降为64cm,冠幅由67cm下降为52cm。对野生笃斯越桔生物生态学特性调查与试验表明,物候表现为5月中旬叶芽开始萌动,5月下旬~6月下旬花蕾大量出现,7月~8月初,果生长期,8月中旬果实成熟,颜色变紫,9月中旬自然脱落。9月下旬叶开始脱落,之后进入休眠期。生长期为109天,冬季最低可耐-52℃低温。适宜林分郁闭度0.4~0.6,适宜光照强度4300~5400(lx),适宜土壤pH值4.5~5.5。草甸土土壤类型和塔头甸子生境最适宜笃斯越桔生长。野生笃斯越桔菌根学试验研究表明,菌根组织形态特征比较复杂,既有典型的杜鹃花类菌根(ERM)特征,即细胞内贯穿菌丝、菌丝节和菌丝团,也有根上菌丝网、根表面的游走菌丝和菌套这些外生菌根(EM)的特征,在少数根样中还有典型的丛枝菌根(AM)特征,即泡囊和丛枝的存在。说明笃斯越桔不仅能够形成杜鹃花类菌根,还会形成外生菌根和丛枝菌根。从侵染菌根的菌丝解剖形态上,发现与越橘形成菌根的真菌较多样。一类菌丝有隔,能形成根上菌丝网和菌套;另一类菌丝无隔,能在细胞间纵向生长,能形成细胞内菌丝团、菌丝节、丛枝和泡囊等结构。这些现象充分说明能与笃斯越桔形成菌根的真菌是一个异源的群体。首次对笃斯越桔中的Ty3/Gypsy类逆转座子序列进行PCR扩增,得到418bp左右的目标片段,说明Ty3-Gypsy类逆转座子在笃斯越桔中广泛存在笃斯越桔组织培养过程中,丛生芽诱导及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改良的WPM+6-BA1.0mg/L+ZT1.0mg/L,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方式为固态培养基。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改良的WPM+IBA0.5mg/L,最佳的炼苗基质为蛭石+珍珠岩+草炭土(1:1:1)组合。野生笃斯越桔种子的发芽率很低。50℃、70℃、90℃、110℃的热处理对发芽率有一定效果,提高幅度最大的是110℃处理,达到14.2%。在扦插实验中,利用3种药剂4种不同浓度处理后其生根率表现为生根粉>吲哚丁酸>萘乙酸,不同药剂之间插穗生根率差异不显著,而生根剂的浓度对插穗生根差异显著,且浓度为1000×10-6时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