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及政策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1986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发展不平衡历来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一直是政府和学者不断努力的方向。本文从对历史时期区域差距的考察入手,通过对区域差距的重新考察及对差距的微观表现进行实证分析,逐步引申并重点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及政策在发展中的影响,以期对我国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做出相应的完善。   由于使用指标及考察时间的不同,前人对区域差距的测算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本文利用新的福祉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进行了重新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差距在2004年以前差距不断扩大,2004年达到顶点后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区域差距的微观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不同区域内各要素间的具体差距。   内涵、机制、政策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的统一,其本质仍然是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则包括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企业机制,市场机制是基础,也是最有效率的机制,政府机制是补充,两者只有通过对区域内企业的生产活动才能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要求三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其中政府的作用主要靠政策来完成,政策只有达到一定力度才能对区域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推箱原理”,文章据此提出相应的完善法律体系与制度、实施多种政策支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构组织等对策,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当今,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世界各国除了在行政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之外,还都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
从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开始,到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逐步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