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大量产生。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交往、心理认同等方面的适应需求,许多失地农民虽然名义上已经是“城里人”了,但他们常常不认同自己的“城里人”身份,也不能被城市文明所接纳,同城市格格不入,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这不仅直接影响其自身的利益,还会影响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这些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完成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的社会适应目标。本文首先从失地农民的职业、社会交往这两个方面描述了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失地农民的土地被国家或政府征收,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脱离了农业生产;居住的空间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社区;身份从农民转变为社区居民。失地农民的职业、生活方式、居住环境、身份、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发现,目前失地农民的职业地位较低,经济收入有限,生活水平较低,生活保障不足;社会交往仍以传统的农村社会的交往为主,现代城市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渐发展起来了,大部分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居民身份认同不足。其次,本文考察了影响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因素。经济因素直接作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过程,对他们能否快速顺畅的适应城市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因素成为其能否积极主动完成社会适应的关键条件。因此,分析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必须多角度多层次探讨影响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为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了指导性的参考和建议。最后,本文以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基础,从社会整合的视角,提出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对策建议。从微观角度来说,要失地农民自己提高生存能力、扩大交际圈子、增进心理认同;从宏观角度来说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倡社会关怀、消除社会偏见,使失地农民能够尽快向城市市民转化适应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