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崩塌灾害什么时候可能发生”一直以来是崩塌灾害监测预警的痛点问题。由于我国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崩塌灾害隐患点,利用实用有效的监测技术与预测理论做出可满足应急避险需求的灾害时间预报是现阶段的关键研究目标。拉裂型崩塌是危岩体崩塌的主要类型,由于拉裂型危岩体崩塌前兆不明显,预测预报研究进展缓慢。现有研究指出:倾斜变形是拉裂型危岩体最主要的变形行为,固有频率能够表征拉裂型危岩体的稳定性趋势变化,而倾斜角度传感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崩塌组合式传感智能监测预警仪器研发(2019YFC1509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动力特征参数的边坡危岩块体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41572274)”;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专项研究“崩塌早期预警及泥石流启动试验研究(2022-065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崩塌灾害什么时候可能发生”一直以来是崩塌灾害监测预警的痛点问题。由于我国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崩塌灾害隐患点,利用实用有效的监测技术与预测理论做出可满足应急避险需求的灾害时间预报是现阶段的关键研究目标。拉裂型崩塌是危岩体崩塌的主要类型,由于拉裂型危岩体崩塌前兆不明显,预测预报研究进展缓慢。现有研究指出:倾斜变形是拉裂型危岩体最主要的变形行为,固有频率能够表征拉裂型危岩体的稳定性趋势变化,而倾斜角度传感器与振动传感器又具有单点安装测量的简易低成本独特优势。因此,本研究从拉裂型危岩体倾斜变形与固有频率时变演化规律入手,旨在解决崩塌预测模型的“构建→验证→应用”关键难题。论文以“理论解析→模型试验→现场监测”作为研究方案链,主要工作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将拉裂型危岩体在重力主导作用下的崩塌演化过程类比为岩体在应力腐蚀作用下的亚临界裂隙扩展过程,运用断裂力学理论,推导了拉裂型危岩体倾斜变形时变演化断裂力学模型。通过理论算例分析发现:在拉裂型危岩体倾斜变形趋势可测过程,倾斜变形演化曲线呈现“匀速上升”向“加速上升”转变,加速过程约184 h;拉裂型危岩体加速倾斜变形过程中累计倾斜变形量与倾斜变形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性,提出了“倾斜速率倒数法”崩塌时间预测模型。(2)将拉裂型危岩体概化为绕岩桥中点的竖直摆振系统,运用振动力学理论,求解了拉裂型危岩体竖直摆振模态固有频率与主控裂隙深度的关系方程,得到了固有频率时变演化动力学模型。通过理论算例分析发现:在拉裂型危岩体固有频率趋势可测过程,固有频率演化曲线呈现持续“加速下降”,加速过程约52 d;拉裂型危岩体固有频率在加速变化过程中与距离崩塌时长在对数坐标下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提出了“固有频率趋势法”崩塌时间预测模型;结合固有频率的状态可测性及其与主控裂隙深度之间的理论关系,提出了“动力学稳定系数”计算方法。(3)通过系列拉裂型崩塌物理相似模拟监测试验,验证了拉裂型危岩体倾斜变形与固有频率的理论演化规律:累计倾斜角度-时间监测曲线在宏观上存在由“匀速上升”向“加速上升”的转变,在局部出现了“阶跃上升”与“加速趋势更新”现象;累计倾斜角度-时间监测曲线加速上升过程相似还原后为1.5 min~37.5 h,期间累计倾斜角度与倾斜角度变化速率存在显著指数函数关系;共振峰值频率-时间监测曲线宏观上具有“加速下降”趋势,局部存在着“阶梯下降”的过程;共振峰值频率-时间监测曲线加速下降过程相似还原后为17 h~11.1 d,期间共振峰值频率与距离崩塌时长在对数坐标下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4)通过系列拉裂型危岩体崩塌物理相似模拟监测试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倾斜速率倒数法”预测模型能够在相似还原后平均3.3 h的预测提前量得到平均相对误差率3.5%的预测结果;“固有频率趋势法”预测模型能够在相似还原后平均32.6 h的预测提前量得到平均相对误差率7.4%的预测结果;在主控裂隙深度无法识别条件下,能够利用“动力学稳定系数”准确评价危岩体稳定状态。(5)构建了基于MEMS技术的倾斜角度“采集-计算-传输”基础机制;通过稳定边坡2 a长期监测,发现了倾斜角度监测数据与传感器温度之间存在着“分段线性相关性”,提出了“分段温度补偿方法”,得到了倾斜角度现场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组成;通过两个拉裂型危岩体崩塌演化过程的现场监测,分别发现了临近崩塌84 h与117 h存在着可测加速倾斜变形前兆;进一步基于MEMS倾斜角度传感数据特征,建立了“倾斜速率倒数法”预测模型应用算法,通过崩塌监测案例的实时预测分析,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6)在MEMS传感基础机制植入共振峰值频率边缘采集计算模块,通过拉裂型危岩体1 a现场长期监测,在倾斜变形不可测阶段实现了“动力学稳定系数”计算与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其他文献
“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实际要求,教师应在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构建起教学、学习和评价一体化的模式,真正达成由“以学促教”“以评促教”“教、学、评同步发展”主要特征构成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双减”政策下,“教、学、评”一致性也要开拓新的路径,从上述背景出发,文章由精准锚定目标、了解学生需求、实施多元评价三个角度入手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计划。
边坡危岩体失稳崩塌具有空间位置随机性、时间不确定性及事件突发性等特点,当前的监测方式难以满足危岩体崩塌防控的需求。本文以坠落型边坡危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坠落型边坡危岩体稳定系数与一阶固有频率的关联模型,推导了坠落型边坡危岩体一阶固有频率理论解析算法,进一步基于室内实验分析了常时微动条件下一阶固有频率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并将整套方法应用于实践中。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理论分析,危岩体的稳定性系数与
低渗致密储层渗透率低、比表面积大,存在大量的纳微米级孔隙。当流体在纳微米级孔隙中流动时,固体壁面与流体之间的界面作用增强,微观力作用不可忽略,流动表现为靠近固体壁面处流体黏度增大、双电层效应显著以及孔隙内吸附水膜比例增加,这将对孔隙内流体流动规律产生显著影响。然而,纳微米级孔隙内微观力作用对油水两相渗流规律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晰,难以给出其对实际油藏开发效果影响和准确模拟预测。为此,本论文以纳米尺度力
充分了解岩体结构及质量特性是各类岩体工程安全的前提。传统岩石特性评价主要采用钻孔取芯、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不仅耗时耗力,且难以大规模实施,因此,寻求更科学的岩体特性评价方法是相关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目标。本文以岩土工程钻孔作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模拟研究等方法,充分挖掘和对比不同随钻响应指标与岩体特性间的关系,建立基于钻进响应的岩体特性评价方法,为智能钻探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研究工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晶在材料科学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和制备具有理想结构和性质的工业级纳米晶无疑是能源、催化、信息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最重要的挑战之一,这需要深入了解纳米晶在制备过程中原子尺度下的成核以及生长机制。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特别是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快速发展为揭示纳米晶的成核生长机制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原位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围绕过渡金属纳米晶的成核和生
作为高势能人造泥石流风险源,尾矿库一旦发生溃坝,不仅会威胁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会损坏周边的设施设备,引发环境破坏等问题。本文以尾矿库溃坝为核心,运用了证据、机器学习、三维风险矩阵、领结模型、云模型、交互式多准则决策模型等多种方法、模型,对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估与预控方法进行了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溃坝隐患辨识及演化关系分析研究基于证据,辨识出了 116种溃坝隐患,并建立了隐患清单。
电解水技术是当代解决能源危机的新希望,它由两个重要的半反应—析氧(OER)反应和析氢反应(HER)组成。为了克服制约着OER和HER的高能量势垒,需要高效的新型催化剂。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各种合成方法,设计制备了多种OER和HER催化剂,并对其性能和物理机制进行了探索。1、Cu2O是合成过渡金属氢氧化物/羟基氧化物的理想模板材料,而后者这类材料具有高效的OER催化性能。我们受Pearson原理的启
致密气是具有较大潜力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致密储层内部发育有纳米和微米级的孔喉,强非均质性使得气水分布情况复杂,流体的渗流规律不再符合达西流动,开采多采用水平井压裂的开发方式,压裂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流动存在多重介质复杂流动问题,气水流动规律认识不清,难以准确预测含水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两相产能情况,生产过程中的压力传播规律不明。本文以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为目标区块,通过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
弱胶结岩石是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一类特殊岩石,具有成岩时间晚、胶结性差等特征,导致该类岩体工程大变形问题、支护困难易失效等灾害频发。弱胶结岩石物理力学行为受应力水平影响极为敏感且破坏机制复杂,是我国西部地区岩土工程问题中普遍面临的基础共性难题,揭示不同应力水平对弱胶结岩石变形、宏细观破坏力学机制,对指导相关工程设计、提高工程灾害预测预报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固体废物,由于赤泥排放量大,利用率很低,只能依靠堆场堆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本文率先提出了赤泥部分替代水泥制备钢管混凝土的思路,通过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完成了赤泥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和钢管赤泥混凝土静力性能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赤泥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提出了赤泥替代部分水泥制备钢管赤泥混凝土的新思路。分析了赤泥替代率、长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