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非农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泸州市作为四川省第一大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村各项产业都在蓬勃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已成为增加泸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最有力渠道,但非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这些制约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成为非农产业纵深推进的主要障碍。本文正是基于此,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统筹城乡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背景下探讨泸州市非农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因素,探索可以推进泸州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将对泸州市非农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认真分析,以区域发展协调理论、二元经济结构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为基础,从现实层面的角度认真分析泸州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现状、找出非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泸州市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论述一些问题时,为了使对问题的阐述更具说服力,本文还采取图表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简要阐述了非农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推进非农产业发展的思路。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对策设计。本文主要采用理论阐述和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综合运用区域发展协调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将其作为全文的理论框架,从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基本概念出发,大量搜集国外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大多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非农产业的研究文献资料,认真地分析泸州非农产业现状;在认真分析泸州非农产业的现状之后,找出制约泸州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主要的制约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后,在政策设计方面,结合泸州市非农产业发展的现状,从提高农村劳动力质量、促进农村文化发展、改善农村融资环境等三个视角,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泸州市非农产业的发展、统筹城乡纵深推进,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政策参考素材,推进泸州市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定性定量分析基础之上,形成如下研究结果:(1)泸州市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是十分充足的,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区县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流转向乡镇企业,在农村劳动力数量问题上,不会制约泸州非农产业的发展。但是,泸州市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却不能满足非农产业所需,大多农村劳动力不仅没有充足的文化教育,文化知识水平偏低,还基本都从未参与过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技能低下,导致农村人才匮乏,他们只能从事科技含量较低的农村第一产业,无力从事科技含量颇高的非农产业。泸州市农村人力资源整体质量较低是制约泸州非农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2)现在泸州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所不足,没有为各区县农民开展文化活动,不能满足泸州市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区县农民也不肯支出一定费用参加文化活动,自身文化内力不高,导致泸州市农村文化落后,大部分农民受小农思想束缚较重,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合理转移和农村居民对非农产业的投资,泸州农村文化的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泸州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3)由于泸州现有非农乡镇企业规模小、收益不高,各区县商业银行对乡镇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忽视乡镇企业所需信贷策略,导致农村经济环境不完善,也限制了外来资金的投入,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泸州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4)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一些有针对性以推进泸州市非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泸州市各区县政府最好加大对农村居民文化教育的投入,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二是泸州市政府必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于农村文化事业、在农村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变汗落后的传统文化。二是沪州市政府应制定与非农产业发展相应的信贷优惠政策,并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融资环境。综上所述,泸州农村的人才匮乏、文化落后和资金紧缺是制约泸州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为了使泸州农村非农产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泸州市政府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去提高泸州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和改善农村融资环境,推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