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微针阵列作用后,促透曲安奈德对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治疗效果,探索增生性瘢痕微创给药的新途径。方法建立人增生性瘢痕裸鼠模型:将人HS组织分别移植在24只裸鼠体表,观察移植后瘢痕组织结构和成活情况。离体瘢痕:经微针阵列处理后的人离体增生性瘢痕,亚甲蓝染色后,观察微孔的分布和排列,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微孔深度、宽度、密度。洗脱法、匀浆法分别考察给药1h、12h增生性瘢痕皮肤醋酸曲安奈德在体吸收特性;经皮水分流失(TEWL)测量法、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法考察其皮肤刺激性。在体瘢痕:将人增生性瘢痕移植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模型,应用醋酸曲安奈德乳膏进行药效学实验,分为直接涂布给药组、微针促透给药组和注射组,分别在15d、30d、45d、60d通过瘢痕组织免疫组化观察瘢痕内的α-SM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CD34检测血管密度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方面的变化,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只裸鼠移植人HS后,22只出现明显的HS(91.66%),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表面粗糙,充血明显,质地坚硬,组织内胶原束排列紊乱,胶原纤维致密,可见大量微血管。离体瘢痕经长度250μm、500μm和1000μm微针阵列处理后,500μm微针阵列组可见微孔排列均匀,深度已穿透角质层达到表皮棘细胞层,平均深度、宽度和针孔数量分别为89±32μm、48±9μm和76±2μm,较其他两组更适合在体瘢痕给药。微针处理1、12h后,27.42%、60.64%药物分别吸收进入皮肤,促透作用分别为3.43、2.51倍。皮内注射给药12h后皮肤中药物滞留量仍然最高,但较给药1h下降45.98%;而微针、直接涂布乳膏分别较给药1h增加5.46、4.18倍;微针对皮肤中药物滞留量的促透作用为3.56倍。皮内注射12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分布并不均匀,均值为(4.83±5.51)μg,微针处理12h均值仅为(0.93±0.14)μg,但分布却相对均匀。TEWL测量法显示微针给药与皮内注射的皮肤刺激性无显著性差异,但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法显示皮内注射的皮肤刺激性是微针给药的8.40倍。裸鼠瘢痕模型经药效学实验后,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CD34观察到30d、45d、60d时微针组和注射组血管数目低于涂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内α-SMA阳性表达注射组明显低于涂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针组在15d以后的时段才比涂布组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5),45d和60d后降至注射组水平。瘢痕组织内微针组细胞凋亡数目呈现出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增多的趋势,在各时段中注射组明显高于涂布组(P<0.005);微针组在30d、45d、60d细胞凋亡数高于涂布组(P<0.05)。结论通过微针阵列的有效促透,提高了曲安奈德对裸鼠瘢痕皮肤的渗透效率,对增生性瘢痕生长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