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提高连铸用塞棒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全文分为铝碳质和镁碳质两个系列。分别研究了结合剂用量,颗粒粒度分布、添加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重点研究了抗氧化添加剂的种类和加入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在结合剂用量方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塞棒体系自身的特性,选取一定范围的结合剂加入量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对试样物理性能的检测和对树脂碳化机理的研究,可以得到下面结论:对于临界粒度为1mm的Al2O3-C体系,在外加6%左右的酚醛树脂时,可以使物料颗粒得到充分的润湿并且与细粉充分的结合,可以使制品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佳;对于临界粒度为2mm的MgO-C体系加入4%左右的酚醛树脂较为合适。 在颗粒粒度分布研究方面,根据Andreassen颗粒密堆理论公式,选取一定的q值范围进行单因素试验。对于临界粒度为1mm的铝碳质体系,无论是从物理性能检测方面看还是从电子显微图片方面分析都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当粒度分布系数在0.44左右,可达到较合理的粒度分布,并获得较好的性能。对于临界粒度为2mm的镁碳质体系,q=0.40时,试样则结合较为紧密。同时发现,在铝碳体系中,通过降低临界粒度和调整颗粒粒度组成不但不能提高强度,相反试样强度有所降低。 在添加剂研究方面,对锆刚玉和SiC的加入量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在铝碳体系中加入锆刚玉可以提高试样的强度。加入量在10%时,试样结合致密,强度最高。加入量超过10%时,由于改变了体系的颗粒级配,造成原结构骨架不完整,不连续,而新的结构骨架还未形成,试样气孔增多,强度降低。当SiC加入量小于9%时,在基质中的交错穿插未能连成一体,破坏了原有的整体,致使气孔率增加,强度降低。加入量在6%时,破坏作用最大。 最后对单种添加剂和复合添加剂的使用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证明添加B4C对提高试样的常温和高温强度、抗氧化性能有利,但降低材料的耐蚀性能,故加入量要适当。具体试验结果如下:对于铝碳体系,添加2%Si+2%B4C的试样常温和高温强度较高,抗氧化性能较好。而单独加4%Si的试样具有良好的抗渣性和抗钢水侵蚀性能。对于镁碳体系,添加3%Al+1%Si+1%B4C时,试样常温和高温强度较高,抗氧化性能较好。而同时加入金属Al和BN的试样具有较好的抗钢水侵蚀性能。同时加入金属Al和金属Si的试样具有较好的抗渣侵蚀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