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地区主要水域是我国受外来水生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历史记录共分布有外来19种,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及雀鳝即属于入侵华南地区的外来鱼类。革胡子鲶,俗称“埃及胡子鲶”,隶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胡子鲶科(Clariidae)、胡子鲶属(Clarias),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1981年作为养殖品种引入我国,其具有生长快、产量高、个体大、杂食性、环境耐受性强等特点,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均有养殖。雀鳝又称“花鳄”,隶属于雀鳝目(Lepisosteiformes)、雀鳝科(Lepisosteidae)、雀鳝属(Lepisosteus),原产于北美洲淡水湖泊,1990年作为观赏鱼类从美国引入,其吻突出,具有尖锐锋利的牙齿,似鳄鱼,为顶级的肉食性鱼类。目前关于革胡子鲶及雀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分布方面,少部分是对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关于这两种外来鱼类对本土鱼类资源的影响至今未见有系统评估。本研究首先对广东地区部分水系的外来鱼类分布情况开展调查;而后,通过功能反应控制实验对外来鱼类革胡子鲶和本地鲶(Silurus asotus)的取食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数量反应模型模拟了革胡子鲶与鲶的种群增长趋势,并通过系统文献检索,绘制了革胡子鲶在我国的分布图;最后通过控制实验对外来鱼类眼斑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及本地斑鳢(Channa maculata)进行了功能反应类型和强度的比较研究,并模拟两种鱼的种群增长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广东地区部分水系外来鱼类初步调查。2019年8月-2019年10月,至西江(佛山九江、肇庆)、北江(佛山三水、清远、韶关、临武)、东江(东莞、河源)、榄核河(广州番禺)、珠江口(广州南沙)水域共10个采样点进行外来鱼类调查。本次采样共调查到10种外来鱼类,分别为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条纹鲮脂鲤(Prochilodus lineatus)、短盖巨脂鲤(Colossoma brachypomum)、革胡子鲶、下口鲶(Hypostomus plecostomus)、齐氏罗非鱼(Tilapia zillii)、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s mossambcus)、红罗非鱼(O.niloticus×O.mossambicus),其中红罗非鱼为新出现的外来鱼类,在文献记录中没有记录;外来鱼类总数量占总的渔获物数量的15.8%;麦瑞加拉鲮、尼罗罗非鱼、齐氏罗非鱼的数量最多,占总的外来鱼类的95.5%。2.外来鱼类革胡子鲶与本地鲶的功能反应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采用控制实验对外来鱼类革胡子鲶和本地鲶的功能反应开展了比较研究。实验以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幼鱼为饵料,按照1、2、4、8、16、32条的饵料密度进行投喂,设置3个重复组,研究了革胡子鲶和鲶的功能反应类型、建立了功能反应的曲线并拟合了功能反应的参数。本实验也分析了革胡子鲶和鲶的食物转化效率并模拟了两种捕食者的种群增长趋势;系统比较了二者的生物学特性;通过文献系统查阅了革胡子鲶在全国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革胡子鲶和鲶的功能反应类型均为II型。相比鲶,革胡子鲶具有更高的单位资源消耗率即更强的袭击率(P<0.05),而两种鱼对猎物的处理时间h则无显著区别(P=0.272);革胡子鲶的食物转化效率要显著低于鲶(P<0.05),约为鲶的0.57倍,两种鱼的相对生长率则无显著差异(P=0.762),革胡子鲶的种群增长趋势要明显高于鲶;通过系统文献检索,我们发现革胡子鲶在全国的二十个省、四个直辖市、三个自治区中均有养殖,在华南地区各个水域、长江上游宜宾和秭归段、长江下游安庆段、黄河小浪底至入海口段有自然种群存在。3.外来鱼类眼斑雀鳝与本地斑鳢的功能反应比较研究。实验方法与实验二相同。结果发现:经测定,三种鱼苗的存活率为99.29%,因此,鱼苗的死亡均由实验鱼捕食造成;外来鱼类眼斑雀鳝与斑鳢的功能反应类型均为II型,且两种捕食者具有相似的功能反应强度。眼斑雀鳝的相对生长率要高于斑鳢(g,P<0.05),而两种捕食者的袭击率、处理时间、食物转化效率差异均不显著(a,P=0.383;h,P=0.663;E,P=0.132);眼斑雀鳝的种群生物量增加趋势略高于斑鳢。4.以上研究表明,外来鱼类革胡子鲶的功能反应强度即单位资源消耗率要高于本地鲶,且其种群增长趋势也要高于鲶,故其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生态影响;而眼斑雀鳝的资源消耗率与斑鳢无显著差异,种群增长趋势略高于斑鳢,表明其当下可能不具有较大的生态危害,但其形似鳄鱼,容易产生较强的社会影响,故这两种外来鱼类都应需加强研究与防控。未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这两种外来鱼类的多度以及分布区面积,将可以更加完善的量化评估这两种外来鱼类的生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