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多以小说、散文为人所知,而不常被学界提及的诗歌,却在沈从文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沈从文全集》中的收录,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诗歌创作有着浓厚的热情。1920年代中期,沈从文的早期文学创作就是从新诗起步的。这一时期,因其发表的新诗数量之多且特色鲜明,而成为1931年陈梦家《新月诗选》最重要的入选诗人之一。本文据此对沈从文为人所忽略的早期诗歌创作展开分析研究,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多以小说、散文为人所知,而不常被学界提及的诗歌,却在沈从文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沈从文全集》中的收录,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诗歌创作有着浓厚的热情。1920年代中期,沈从文的早期文学创作就是从新诗起步的。这一时期,因其发表的新诗数量之多且特色鲜明,而成为1931年陈梦家《新月诗选》最重要的入选诗人之一。本文据此对沈从文为人所忽略的早期诗歌创作展开分析研究,来重新认识沈从文早期创作的意义,更进一步确认“诗人”沈从文的身份。论文由绪论、主体部分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向的可延伸性等内容。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对沈从文早期的诗歌创作做一个整体描述并对诗歌内容展开分类梳理。首先是沈从文早期的诗歌创作中体现的都市生活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地方的“公寓”生活,和沈从文记忆中的湘西形成文化与情感上的碰撞。其次是沈从文诗歌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湘西文化血脉。沈从文早年的特殊成长经历,为他创作积累了许多富含地域性色彩的创作素材。在诗歌创作中所涉及的湘西的人、湘西的物以及湘西的民俗文化。这可以视为沈从文作为一个“外乡人”,在尝试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内心仍然眷恋家乡的表现。第二章就沈从文早期的诗歌创作的美学风格展开探讨。主要研究沈从文早期诗歌创作的表达形式、语言特色以及修辞手法等,来展现其生命体验的纵向变化。沈从文早期的诗歌创作立足于在湘西时的所见所闻所学,借助大量的湘西土话、方言和乡村意象等进行创作。随着不同城市的生命经历之后,沈从文开始注重对其他同时代作家诗歌的学习与借鉴。沈从文的诗歌创作在根植于湘西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开始融入都市新兴的意象、语言以及表达形式,最后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第三章主要针对沈从文的诗歌与其他文体展开关联性研究。沈从文早期的诗歌创作,不管是创作资源,还是主题内容或者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倾向,都与他这一时期的其他文体创作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研究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与其他文体创作之间的互文性、融合度,这对于沈从文的多重身份,尤其是他的“诗人”身份的再考察、再确认具有重要意义。结语部分,通过整体考量沈从文早期的诗歌创作内容、美学风格,以及与沈从文的其他文体创作之间的文学互动,可以丰富沈从文的研究领域、确认沈从文的多样身份。此外,思考沈从文早期的诗歌创作对他后期旧体诗创作的影响,可以从文学创作延续性的角度,为沈从文从前半生走向后半生建立起有效的关联、铺设连通的桥梁。
其他文献
常用词及其演变研究是词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通过研究常用词及其演变发展,既能够发现某种类型的常用词在某一时期的使用状况,还可以发现它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状况。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上古汉语中的“喜悦”义词语。在语义场理论指导下,本文梳理了上古汉语时期的“喜悦”义词语,从共时角度描写上古汉语时期“喜悦”义词语的使用面貌,从历时角度考察上古汉语时期“喜悦”义词语的发展演变状况,并对演变的主要特征和成因加以
水资源能够保障人类基本的生命活动,也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然而,水资源的消耗和高污染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水资源的利用和废水污染物的合理排放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在“十三五”期间明确规定了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指标约束,为了达到这一指标,需要对各省份化学需氧量的排放进行合理控制。传统污染物排放效率评价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但是单阶段固定和产出模型,无
主谓谓语句是汉语独具特色的一种句子类型。它是主谓结构作谓语,从而形成多重主谓结构的句子,是汉语里最常见的重要句式之一。《儿女英雄传》是晚清时期的旗人文康所著的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反映了19世纪晚期的北京口语特点。这一时期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阶段,主谓谓语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已基本定型。因此该著作是研究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重要文献,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前辈学者对此己经做过不少卓有成效的工
“(要)不(X)就A,(要)X就B”作为汉语口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式,其结构具有一定的凝固性。本文以该构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尝试从认知角度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及其认知机制。该构式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将否定项和肯定项进行整合后产生新的意义,帮助构式义的产生。同时该对举构式又能够对其结构和语义产生压制作用,使得构式义在语用表达时更加精确。又因为该构式在形式上是对举格式,不仅符合汉语语法的要
宋代是传奇小说波浪式前进、螺旋式发展的特殊时期。在宋代传奇小说中,“游历异境故事”占比较大,成为宋代传奇中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本文以宋代传奇中的游历异境故事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传奇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并说明本文所研究“宋代传奇”的文本来源;其次,分析了宋代传奇在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宋代传奇研究的薄弱环节——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维度狭窄;最后
南宋洪迈所著的《夷坚志》是我国篇幅最大的笔记小说集。它的出现,标志着笔记小说在宋代取得了新的发展。此外,由洪迈客观记述、苦心编撰而成的《夷坚志》具有“可资考镜”的重要价值,其中的诸多故事可以作为探究宋代社会的重要材料。本文主要以《夷坚志》中的鬼故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鬼魂形象、故事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与文学影响,以加深对宋代社会与文学的认识。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
《续文献通考》是明代学者王圻的代表性著作,是继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后,近代以前唯一一部私人撰写的典制体巨著。其中的《节义考》为王圻首创,记载了关乎社会道德风尚与世人思想情感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等节义之人的事迹。中国古代所延续的记录节义之行的史学传统,宋明以来“忠孝节义”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广泛流行,以及明代官方旌表制度的严格化、士人集团记载节义之行的热情等因素,导致明代编纂节义类人物传记成为风
经由汉末曹魏两晋的发展,诗歌取代辞赋成为文坛的主流,迎来了其又一次创作高潮。引诗之祖的《诗经》入诗是两晋创作的常态。本文以两晋诗歌引《诗经》为研究内容,在详细梳理引用《诗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两晋诗歌引《诗经》的文化背景及引用特色,进而探究引《诗经》对两晋诗歌书写的影响及《诗经》学意义。本文第一章以“两晋时期引《诗经》风气的生成与迁变”为题,旨在厘清两晋诗歌引《诗经》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西晋
夏敬观(1875-1953),字剑丞,号吷庵,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在经史、诗词、书画等领域建树颇丰,成就斐然,是一位集大成的学者。然而对于夏敬观的研究,学界大多集中在其词学思想方面,而对其他创作关注甚少。面对夏敬观研究的不足,本文拟在《吷庵词》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考察其生平与词学经历,考证《吷庵词》版本,分析《吷庵词》内容,概括夏氏词学思想在创作中的渗透,并结合前人品评及词
《耳谈类增》是明代湖广黄州府黄冈县(今湖北黄冈)作家王同轨创作的文言小说集。小说集自成书后几经刊刻,在当时文人士大夫中流传甚广。本文拟在文学地理视域下对《耳谈类增》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量。其一,从编写体例上看,作者王同轨在进行本书编纂时特设“脞志地理居室篇”,说明作者有比较明确的地理意识,将地理的内容写进书中。其二,从具体内容上看,书中收录了大量作者生平地理轨迹沿线地域的故事,其中包含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