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格尔生于1770年,卒于1831年,他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曾满怀热情地歌颂过法国大革命。作为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思想也体现了这一阶级立场。在拿破仑失败,欧洲封建势力复辟以后,随着他自己身份地位的变化,他的思想也变得保守,提出了“国家至上”的观点,认为国家是存在于地球上的精神,为普鲁士专制制度做了合理性的辩护。 黑格尔国家观的形成不仅与其所处的时代和阶级有关,而且也批判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比如修昔底德有关国际政治冲突本质的论述以及马基雅维利主义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批判以及主权思想的批判继承也对黑格尔本人国家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康德是对黑格尔影响重大的一位思想家,他的道德哲学和永久和平思想等都受到了黑格尔严厉的批判,正是在这种批判基础上,黑格尔形成了自己有关国家与战争的观点。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绝对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万事万物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样他把国家也看作是“生长在地球上的理念”。另外,黑格尔还是辩证法的大师,其国家观也遵循辩证法的观点,他认为从家庭,到市民社会,再到国家的程序是不能被颠倒的。就世界历史来说,也经历了从东方世界到日耳曼世界的发展,因此,在世界历史辨证地发展中,暗含了日耳曼民族必然灭亡的观点,但他同时又认为日耳曼民族是最优越的民族,这种矛盾使后来的研究者把其赶入了困境。 就内部意义上来说,国家的至上性表现为,个人应当服从国家,国家是个人的本质与生存意义之所在。而且“伦理”经过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家庭是伦理发展的最初阶段,市民社会是第二阶段,市民社会由国家所决定,国家才是伦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国际舞台上,国家的最高义务是成功地实现自我保护与生存,因而权势的维持与扩张才是国家生存的砝码。黑格尔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类没有纯粹的道德,像康德一样空谈道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主权观念上,黑格尔是把绝对主权理论推向极端的人物,他认为国家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拥有绝对的主权。个人有义务为国家的独立而牺牲,因为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的最基本的自由与最高的荣誉。在批判康德永久和平论的基础上,黑格尔提出了自己的战争观点,他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天职,是夺取与维护权势的工具,是维持民族独立的最佳武器,一个没有战争的民族像腐臭的湖水,不利于民族的伦理健康。而且,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以其历史的眼光与宏大的视野,提出了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他认为人类历史遵循从东方世界,到希腊世界,再到罗马世界,最后到日耳曼世界的演进。在他的眼中,日耳曼民族是最优越的民族,他的这些理论成为了“欧洲中心主义”与“日耳曼中心主义”的依据。 世界主义是人类美好的理想,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以康德为代表的世界主义者,认为人类消除战争,实现永久和平,达到世界统一是可能的,而这一切都要靠道德的净化与实践。在黑格尔眼中,国家的权势与主权是最主要的,国家不可能放弃主权与战争,去实现世界的大同,因此,在他那里没有通往世界主义之路。 黑格尔的国家观,对他所在的时代与他之后的时代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也影响了许多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的许多观点便是来源于黑格尔的某些思想。但是,他的国家观有着极强的保守性,是为普鲁士的专制制度而辩护的,因此,黑格尔被许多人称为普鲁士的“官方哲学家”。而且,他对战争的狂热与崇拜,他的欧洲中心主义和日耳曼民族优越论,都被法西斯分子所利用,作为发动战争以及民族冲突和种族屠杀的理论支撑,使德国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不但给德国带来了难以计算的损失,也使整个世界一度沉浸于战争的阴影与痛苦的深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