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世界电影诞生以来,纪录电影始终是电影市场保持有序体系和资源均衡的调和剂,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电影市场规模的极速扩张,中国纪录电影进入了转折发展的新格局。首先,中国电影市场活力持续,截至2017年底,全国电影总票房已创造559亿元新纪录,为纪录电影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其次,一系列电视纪录片的口碑火爆,为纪录片屏幕跨越实现了良好助推;再者,《二十二》《我们诞生在中国》等作品频获好评,电影品质化形象不断升级,为中国纪录电影发展提振了信心。但是,初级发展阶段下的中国纪录电影仍处于忧思之中,如何进行创新生产与有效的媒介传播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近年来中国纪录电影的创作与营销现状为依托,探讨其在市场冷遇中的根本原因以及在“互联网+”语境下发展的未来机遇。研究成果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从纪录电影的概念理论、历史沿革、创作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纪录电影的概念界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笔者在对国内外概念延伸的思辨中结合当下纪录电影的发展特征对其进行了新的解读,依据“电影眼睛”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4C营销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阐述中外纪录电影的发展历史,按照不同时代下的集体创作特征将中国纪录电影的沿革划分为“新闻简报”时期、“全面改革”时期和“创新发展”时期,长达90年的新闻纪录电影形成了人民大众的美学风格,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时代印证。外国纪录电影的历史发展以世界纪录电影先驱代表的理论主张为载体,探索不同实践运动对电影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以2012—2017年上映的中国纪录电影为依托,从作品的题材类型、叙事模式、视听语言、创作主体以及纪实美学等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中国纪录电影的创作现状。题材类型上,综艺、IP等纪录电影类型的出现有利于进行资源创新、优质共享;叙事模式上,立足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关注个体、以小见大是媒介融合视角下叙事策略和结构创新的发展潮流。视听语言上,画面造型、音乐音响、纪实奇观的电影化能够构建视听刺激的上层建筑,提高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美学特征上,戏剧美学和技术美学是审美表达的主流,纪实美学的回归是实现影片真实性与艺术性平衡的重要元素。创作主体上,以民营公司为主导,多种主体并存的市场格局打破了政府出品的局限性,为电影的创作和传播营造出积极的发展环境。第四部分,探究我国纪录电影处于困境的根本原因。从制作方来说,由于受传统政论类电影“刻板印象”的影响,纪录电影的市场融资是制作的首要难题,内容缺乏创新与排片情况影响着电影的市场收益,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从传播方来说,与剧情片相比,纪录电影宣传和营销环节从意识到策略的缺位,严重制约着纪录电影的院线传播之路;从受众方来说,国民未形成集体观影意识导致了营销链末端发生断裂。第五部分,针对中国纪录电影在生产、发行、市场三个环节逐一探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长久有效的发展策略。首先,国家统筹协调资金扶持与市场宏观调控,在“互联网+”语境下引导社会资本的加入。其次,根据受众心理诉求实施产业化转型策略,发展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不断升级受众的观影体验功能。宣传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营销、口碑营销提升舆论宣传效果,以众筹观影、点映、路演合力突围院线发行。最后,于生产端与受众端搭建双向互动的培养通道,协调受众“品牌”心理,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在“多屏”时代的契机下进行版权分销建立网络院线,实现产业链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