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下的中日关系——以《人民日报》(1991-2000)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8888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政局骤变,东亚各国在政治外交和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内局势稳定;而日本则进入经济泡沫破碎后的“失去的十年”,政局动荡,经济紊乱。中日两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微妙的扭转。自1991年起一直到今天,中日关系陷入了冰冻—破冰—回暖—还寒的循环。中日两国关系这样的变化态势,在中国的国家媒体《人民日报》当中有着客观且真实的再现。  作为中国国内最重要的国家媒体之一,《人民日报》有着巨大的订阅量,平均每日有四个版面刊登外交事务与国际关系主题的报道或评论。相较于其他主流报纸,《人民日报》对国际事务的报道和评论客观性强,真实度和权威性高,国内报纸和其他国家的媒体都经常转载它的报道,并以其观点立场为基准。本文选取1991年至2000年共十年的《人民日报》涉日报道作为样本,运用传播学理论比较中日关系在这十年间的客观发展变化和《人民日报》所反映出来的发展变化,探寻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人民日报》涉日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描述和分析,讨论国家媒体在双边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和需要承担的责任。在1991-2000年间,《人民日报》整体上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对涉日报道的议题选择和议程设置来影响国内舆论对中日关系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日关系是区域发展的关键,两国人民愿意相互了解并理解的心意是解决诸多战争历史矛盾的前提,而问题最终得以解决,这绝对需要国家媒体和其他大众媒体的支持,需要它们坚持原则和立场,坚持客观、真实、全面地报道。本文希望通过对中日关系的客观真实表现及其在《人民日报》中反映出来的媒介真实的研究,能够为中国主流媒体在中日关系相关议题的报道上提出具有参考意义的发展建议,让中国主流媒体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增进彼此了解的平台,为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做出努力。
其他文献
本文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出台与正式实施为契机,探讨其意义和不足,并就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本文归纳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学位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目标。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淮海战役中粮食的征收、保管分配与运输等是淮海战役后勤工作的基础与中心,关系着战役的胜败。淮海战役的作战区域主要在江淮徐州一带,属于国民党统治
十八大之后,我国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一大批贪污数额巨大、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被查处,政府对于领导干部财产公示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依据腐败产生的理论分析框架,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