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在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豆苷原(daidzein)和染料木素(genistein)。摄入动物体内的大豆异黄酮,在胃肠道微生物作用下被代谢为不同代谢产物,其中黄豆苷原最终被降解为雌马酚(equol)和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desmethylangolensin,简称O-Dma)。现阶段研究表明,在大豆异黄酮中雌马酚的生理活性最强。然而,由于受饮食习惯、年龄、疾病、抗生素使用等诸多因素影响,寄居在胃肠道内的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的正常生长与转化也随之受到影响。本试验采用转化黄豆苷原稳定且重现性好的ICR小鼠为试验动物。确定不同抗生素在体外条件下对ICR小鼠肠道菌群转化黄豆苷原能力的差异性,为人类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一些指导。本试验首次在体内外应用抗生素处理ICR小鼠肠道内的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当使用正常成人剂量时,11种供试抗生素均完全抑制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体外转化黄豆苷原为雌马酚能力;当加入正常成人剂量1/32浓度时,阿莫西林、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几乎不产生抑制作用,多西环素、利君沙和头孢拉定使培养基中雌马酚浓度降低了87.7%,80.5%和65.2%,其余5种抗生素阿奇霉素、吉他霉素、土霉素、利福平和甲硝唑,则完全抑制黄豆苷原向雌马酚的转化;当使用剂量为正常成人剂量1/256时,阿奇霉素、利福平甲硝唑完全抑制了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体外转化能力,继续降低抗生素浓度,测得阿奇霉素、利福平和甲硝唑有效抑制黄豆苷原转化为雌马酚的临界点浓度分别为1/512,1/800和1/1024。Niu-O16(AY263505)是从牛瘤胃胃液分离的能将黄豆苷原还原为二氢黄豆苷原(DHD)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菌株。为了研究菌株Niu-O16能否定植在ICR小鼠肠道内,给ICR小鼠灌服体外试验确定的敏感抗生素,抑制其肠道内大豆异黄酮的转化。为了保护灌服菌株免受胃液中低pH值的破坏,将Niu-O16包裹在海藻酸钠微胶囊中。这种微胶囊在人工胃液中并不溶解,但在人工肠液中能够很好的破溶。体外模拟胃液和肠液试验中,在人工胃液中4h没有破裂溶解,在人工肠液中0.5h时就有部分破裂溶解,到3h海藻酸钠微胶囊则完全破裂溶解。经灌服微胶囊后定时解剖发现,2h后ICR小鼠胃中存在大量微胶囊,而肠道中没有发现;6h后胃中没有发现微胶囊,但是在与胃连接的十二指肠中发现大量的微胶囊;12h后胃中和肠道各段都没有发现微胶囊。在解剖过程中收集的小鼠粪便中没有发现微胶囊。由于使用抗生素仅能抑制大豆异黄酮转化活性2周,虽然灌服组比对照组的大豆异黄酮转化活性有明显提高,但是仍不能确定是否为灌服的Niu-O16的定植,需要进一步采用菌体标记手段加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