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在民间被称作“山歌”,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创作。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重视以及全国抢救民间文化工程的开展,吴歌的搜集整理及研究工作日趋升温。但相对来说,以往的吴歌研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着某些缺憾。吴歌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及文化现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对其所体现的深层意蕴、民族传统、集体潜意识等等问题,都有待于进行深入研究。将吴歌纳入到原型批评的视域之内,是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其进行宏观的和微观的考察,因为原型理论主张从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发掘出体现人类及种族的生存经验共同性的“原型意象”,并通过这种原型意象的分析,为文学批评找到一种共同的模式。这提示我们,文学艺术与种族、人类文化本性及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应超越文学作品的具体性,将其整合并统一到种族或人类文化的系统发展中来。原型批评对吴歌的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为我们对吴歌进行整体观照提供了有效的批评原则,也为我们研究吴地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本文从原型批评角度,对吴歌进行阐释。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吴歌的概念、源流及演变进行梳理,分析阐释吴歌的艺术特色,归纳叙事吴歌的主题类型,并回顾以往的吴歌研究状况及吴歌文本的搜集整理情况;第二章综述原型理论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理论渊源及原型批评的价值,并分别从吴歌所体现的神话思维、集体无意识及其艺术上的表现模式等角度论证吴歌原型阐释的依据,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契合点,才使得吴歌的原型阐释成为可能和必然;第三、四、五章通过对吴歌中具体原型的发掘、归纳、还原、整理,对吴歌中反复出现的原型母题(如私情母题、饮食母题、人生仪式母题、罪与罚母题)、原型意象(如桑园意象、鱼莲意象、绣的意象、数字意象)、原型结构(如重章复沓、套式套语、时间空间、事物进程、对话问答)等进行原型分析研究和解读,藉此揭示吴歌的思维方式及其背后的本质,挖掘其内在意蕴和普遍意义,发现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和集体无意识心理,认识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结语部分本文总结了吴歌新解的意义并提出某些当下性的思考,未来的吴歌研究要突破现有的模式,必须引进新的方法,这样会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我希望借对吴歌的重新解读,深化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一旦我们重新打量那渐渐被淡忘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时,我们会发现,中国江南地区这样一个并不为众人所知的民间文学样式也能在西方理论方法中为自己找到理论依据与支持,并能与之产生精神上的呼应与共鸣,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欣喜。吴歌,既是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