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行为 场所——基于场所理念的大学校园空间的建构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1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基于行为主体的大学校园空间组织及场所营造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西方大学校园场所发展的回顾及大量校园案例的解读,强调了其与大学校园主体的行为及交通组织的重要性。深刻分析了校园的显性形态特征,如场所结构组织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及多层次公共空间模式、空间肌理的整合、空间营造手法的多样性及场所系统的组成等,并对场所的隐性形态展开论述,强调了大学校园场所精神的深层表达和理性地探索,以期为大学校园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   第一章回顾了中西方大学校园发展和场所变迁的不同,着重阐述了两者不同的特征及许多共性特质,展现了不同的场所魅力。但随着各种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的加速,为我们今后处理同类校园设计问题提供了思维范式与设计指引。   第二章阐述了现代大学校园显性形态特征,如总体形态特征、空间组成要素、空间肌理及人性化道路网络等,有意义的场所须具有可辨析的空间结构,它带给人强烈的场所意象。优秀的校园空间设计总能表现出在环境中的适配性、创新性,和已有场地、道路、城市景观等人工因素取得自然呼应,并显出其特有的场所魅力。   第三章论述了大学校园典型场所系统的组成、内涵与特征及对校园意象系统的表达及场所性本质,对公共领域与场所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强调了场所空间多纬度的表现手法。文中分析了绿地开放空间、庭院、广场、水域等核心要素的场所性塑造。指出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多元化与校园场所意义的关联性。   第四章阐述了主体行为模式的组织对场所感增强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充分满足校园主体的需求,在场所与人的行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时,才能形成宜居的校园场所。此外讨论了空间动态体验的手法在校园设计中的运用,分析了节奏与时间、空间和运动之间的联系,包括空间的组织、环境的变化、活动的变化等,以建立人、场所、自然协调的关系。   第五章论述了校园设计应充分挖掘项目本身的历史、文化和所有相关的因素,然后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特有的设计语言将这些因素表达出来,才能做到对城市和校园文脉的尊重和传承。设计者要根据不同的场所,寻求自身最为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来表达独特理念和与众不同的个性,达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在体现场所特色的同时对城市设计做出贡献。   第六章研究指出校园的场所精神是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即包含了透明度、易辩性、融合的思想等。对校园场所的设计和调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以探索大学校园场所设计的价值和方法。最后以实际的设计案例的深入地剖析,全面地运用前述内容的核心要点,分析了其场所精神塑造中对场所的解读、回应与深层次地整合。   最后结语部分,对本研究作了概括性结论、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继续研究之展望。
其他文献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作是城市的客厅。城市广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交流、休息、娱乐的开放空间,而且还在塑造城市特色、改进城市环境都起着十分重要的
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乡村大量消亡,传统建造工艺濒临失传。,乡村作为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历史。乡村建造工艺凝聚着人们与自然和谐共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先进的建筑技术在给人们提供舒适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占据了人类30%的能源消耗以及同比例的环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笔者实践项目的图纸,下篇为实践项目的论文部分。   绿色建筑,是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调整发展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与提倡实施的工程之一,随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小城镇的发展对城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小城镇具有双向性,既是上一级城市经济辐射与扩散的载体,又是农村经济的聚集中
大型铁路客站站区是城市中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站区内城市建设具有开发强度大、建设密度高、功能混合度强等特征,道路交通具有车流量大、路网密度高、接驳方式多等特征。为了
现代主义建筑以侵略性的姿态席卷了全球,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正在逐渐变得模糊。   随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崛起,地域性建筑特色成为人们对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求的反应
对健康的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永恒目标,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健康已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更是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度假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健康身心的追求。20 世
本文系统梳理了呼捷玛斯(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1920-1930十年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教学实践内容,着重研究了呼捷玛斯在构成与造型教学训练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再现了其
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城市魅力的窗口,在丰富地域风貌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历来都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遗憾的是,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