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黏菌湿室培养的研究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对采集的活树皮、地表腐木和枯枝落叶等基物进行湿室培养。培养从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末为止,共培养出5目5科10属18种黏菌子实体,其中,玫瑰绒泡菌Physarum mellum观察到从原生质团到子实体成熟的个体发育过程,灰团网菌Arcyria cinerea观察到从幼子实体到成熟子实体的个体发育过程。基物培养补充野外标本采集的不足,为后续实验提供材料。黏菌实验室培养的研究利用悬滴培养、燕麦-琼脂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黏菌进行实验室培养,应用显微摄像技术观察其生活史,选取黏菌纲的3目4科7属12种黏菌作为研究材料。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成功培养出针箍菌Physarella oblonga、黄头绒泡菌Physarum flavicomum、淡黄绒泡菌Physarum mellum、垂头绒泡菌Physarum album、玫瑰绒泡菌Physarum roseum、粗丝钙皮菌Didymium laxifilum、鳞钙皮菌Didymium squamulosum、白钙皮菌Didymium listeri和球形双皮菌Diderma globosum并详细记录其生活史,其中垂头绒泡菌P. album、粗丝钙皮菌D. laxifilum、白钙皮菌D. listeri和球形双皮菌D. globosum为首次培养成功并观察到生活史。通过悬滴培养观察到褐发网菌Stemonitis fusca、蛇形半网菌Hemitrichia serpula、暗红团网菌Arcyria oerstedtii孢子萌发阶段。研究发现:针箍菌属的针箍菌P. oblonga以及绒泡菌属的黄头绒泡菌P. flavicomum、淡黄绒泡菌P. mellum、垂头绒泡菌P. album等几种绒泡菌科的黏菌孢子萌发均为裂式,而双皮菌属球形双皮菌D. globosum和发网菌属褐发网菌S. fusca孢子萌发为孔式;孢子萌发后释放的原生质均转变为黏变形体或游动胞,但不同种类黏菌游动胞的鞭毛着生部位与游动方式有所不同;绒泡菌目的黏菌种类为具有大型菌脉的显型原生质团;绒泡菌属黏菌种类诱导子实体的产生需要光照的刺激,而双皮菌属黏菌子实体的产生对光照无要求。在绒泡菌科黏菌个体发育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绒泡菌科黏菌发育进程因物种不同而有差异,针箍菌P. oblonga、黄头绒泡菌P. flavicomum、淡黄绒泡菌P.mellum、垂头绒泡菌P. album孢子萌发均为V-型开裂,但萌发时间有所不同,黄头绒泡菌萌发所需时间最短,仅需5h,而针箍菌萌发所需时间最长,需要48h;针箍菌和淡黄绒泡菌形成的黏变形体均可转变为游动胞,而相同条件下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并未有游动胞形成;4种黏菌原生质团的生长速率不同,在光照刺激下分别经过2-3d、2-3d、7d和13d,针箍菌、淡黄绒泡菌、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的原生质团发育成子实体;完成孢子到孢子的整个生活史,针箍菌和淡黄绒泡菌需要25-30d,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需要404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