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木犀科四种耐修剪型树种(雪柳、连翘、水蜡及小叶丁香)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特性,针对质膜相对透性与膜质过氧化作用、可溶性蛋白质与游离脯氨酸含量、保护酶、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其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等方面对上述四种植物生理特性的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四种木犀科树种的抗寒性生理学适应机制,并且结合隶属函数法对四种植物的不同抗寒能力,进行抗寒性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四种木犀科植物相对电导率值呈上升趋势,而四种植物的MDA含量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分析原因为处理温度后期,植物体内生理机制发生紊乱。说明在低温胁迫后,四种树木的活性氧代谢的平衡被破坏,加剧了膜脂过氧化作用,证明了膜的损伤和膜质过氧化作用关系密切相关。2.在低温胁迫过程中,四种树种叶片的保护酶的活性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强,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表明在低温锻炼后保护酶活性提高以适应低温环境的能力。其中抗寒性强的植物其叶片SOD活性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强,且随温度变化比较稳定。抗寒性弱的树种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提高叶片SOD活性是供试植物适应低温的重要方式。3.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的趋势。四种植物中,抗寒性植物强的可溶性糖的含量高,如雪柳。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先升高后降低,与处理温度相关性极高。4.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四种植物的叶绿素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雪柳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在处理温度初期,减少缓慢,甚至在整个处理期间,叶绿素含量较其他三种植物减少量小。5.对四种木犀科植物叶片的石蜡切片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小叶丁香较水蜡和雪柳的角质层发达,而这三种植物较水蜡发达。CTR值和SR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一致的,从这一指标来判断抗寒性为:小叶丁香>连翘>雪柳>水蜡。从四种植物角质层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的大小排序上和上表皮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的大小顺序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连翘的这两种比值都是在抗寒特征标准之外。6.对四种耐修剪树种的抗寒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木犀科四种植物抗寒能力依次为:小叶丁香>连翘>雪柳>水蜡。从各个指标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的差异上说明,四种植物的抗寒机制不同,植物自身都有一套完整的抵御外界抗寒应对机制,从而针对各个指标在抗寒能力的相关性大小不同,植物的抗寒性能力是有多因素控制的结果,并不能从单一指标就确定植物的抗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