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生活环境得以大幅度改善,人民日常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日益多样化,以往对现代化的追求,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同时我国体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急剧变迁的过程中,每个人内心世界、理想、信念都得到巨大冲击和改变。每个人在被动或主动地调整心态和行为,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在此过程中,心态失衡、心理失常、行为失范而导致的群体事件频发,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声音,让国家为之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如何预防群体事件的发生,将不和谐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如何使人们保持和谐社会心态,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2010年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根据经济与社会的新发展变化,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表明我党对于培育和引导人们群众保持健康社会心态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科学认识和谐社会心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社会心态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关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进行细化后相互结合后的领域。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为指导,在吸取当代西方学者研究社会心态成果的同时,糅合进中国学者关于社会心态最新理论观点,使和谐社会心态能用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和谐社会心态概念的提出既为和谐社会与心理学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在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选题意义、相关问题研究现状,论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部分主要是界定心态、社会心态、和谐社会心态、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内涵,以及和谐社会与和谐社会心态关系展开论述。主要是从和谐社会对和谐社会心态形成作用,和谐社会心态对和谐社会构建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这一部分主要是为论文整体做铺垫,在概念明晰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第二部分主要是当前我国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对社会心态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是发现问题,探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由于不和谐现象而对社会心态的影响。论文主要从政治领域中不和谐社会现象导致公民对政治参与热情的下降、对政府产生信仰危机以及公民产生仇官心态进行分析;经济领域中是从不和谐社会现象导致公民仇富心态、公民浮躁心态以及攀比心态产生分析;文化领域中是从不和谐现象导致公民不安全感、偏爱负面信息以及文化信仰危机缺失产生分析;社会发展的领域是从不和谐现象导致公民怀旧心态、公民极端化心态以及公民冷漠心态产生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不和谐现象对于社会心态的消极影响,为下面问题的解决、对策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探析了和谐社会心态建设的路径问题。论文对此作了具体的对策分析。主要是从培育健康心态方面:普及积极心态教育、建立社会心态预警机制、改善社会心态环境;从完善社会公平方面:完善法律制度为公平提供法律保障、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从和谐文化氛围建设方面:加强社会化教育,培育个体文化认同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应对世界多元文化挑战;从建立畅通利益诉求渠道方面:健全利益诉求机制、完善利益调解机制、健全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论文一直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和谐社会心态解决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不和谐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目的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