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钢琴踏板作为整个演奏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常被人称作是演奏者的“第三只手”,踏板选择是否准确、运用是否得当将会对整个演奏的音色、风格、效果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能在演奏中将踏板与音乐完美融合,这对于演奏者而言不仅是一种技巧考验,更是对音乐审美情趣的考量,因此演奏者应从多个层面充分了解踏板存在的意义,找寻最适合曲风和自身演奏习惯的踏板法,进一步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妙之处。钢琴音乐发展至印象主义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踏板作为整个演奏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常被人称作是演奏者的“第三只手”,踏板选择是否准确、运用是否得当将会对整个演奏的音色、风格、效果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能在演奏中将踏板与音乐完美融合,这对于演奏者而言不仅是一种技巧考验,更是对音乐审美情趣的考量,因此演奏者应从多个层面充分了解踏板存在的意义,找寻最适合曲风和自身演奏习惯的踏板法,进一步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妙之处。钢琴音乐发展至印象主义时期是整个钢琴史的一个重要时刻,此时作曲家们跳脱的创作思维带给演奏者们一个又一个全新的挑战:手指触键技巧、踏板多种应用、听觉视觉的体验等等方面都需要超越传统,推陈出新。而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德彪西,他的钢琴作品中对音乐色彩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有其极致的追求,与此同时,作品中踏板使用也十分独到。因此本文将选取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的作品《舞曲L69》中踏板的不同选用所营造出的音乐美感及自身演奏的体验来进行多个层面详细地探究,当自身或他人在后续练习、弹奏该作品时,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自身及他人对于踏板在其他不同时期作品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草原风格艺术歌曲是在草原风格歌曲的基础上,对其继承演变、传承弘扬,并融合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进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独特性、新颖性的艺术形式。本文是以笔者个人毕业独唱音乐会演唱的《我的草原风》和《额尔古纳河,母亲河》两首草原风格艺术歌曲为例进行研究。两首歌曲是草原风格艺术歌曲中,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作曲技法灵活应用创新的典型代表作品,歌曲将蒙古族音乐元素与西方艺术歌曲形式的
《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晋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这片土地具有一种苍茫大地的质感,千百年来继以文化的传承。《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悲剧题材的经典之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被各种艺术体裁所钟爱。其中歌剧版《赵氏孤儿》于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次上映。它以西洋歌剧为载体,将中国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它反映民族大义,将中国精神请到了歌剧舞台。
“戏歌”是“戏”与“歌”相结合的产物,是由传统戏曲的元素结合现代歌曲的创作技法而作,歌词多以戏曲人物及戏曲事件为主要表现内容,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成为符合当今大众的审美需求,既具有时代性又不失传统性的作品,此类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与表现力。《梨花颂》《青衣》两首“戏歌”旋律唯美婉转,风格新颖独特,既通俗易懂,又便于传唱,使不同层次的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作品的独特性与丰富性。“戏歌”继承
论文《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探究——以两首经典作品为例》分别选取了《为了草原更美好》和《呼伦贝尔美》两首作品,在分析作品本体和探究创作源泉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笔者在演唱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时的演唱技巧运用和风格把握。在对《为了草原更美好》和《呼伦贝尔美》两首经典作品的探究中,笔者分别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两个角度探析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创作源泉。从旋律、歌词、用声技巧和演唱处理角度探析如何准确表现蒙古
鄂温克族音乐繁衍了几千年,以淳朴独特、热烈真切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鄂温克族的精神象征。鄂温克民族音乐是鄂温克人民通过历史文化和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创作出来的结晶。随着时代的进步,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具有鄂温克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慢慢走出山林,走向国际。鄂温克歌曲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其中歌曲《彩虹》和《南达汗》这两首创作歌曲节奏轻快、旋律自然流畅,两首歌都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之
武川爬山调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大青山地区,尤其在武川县和周边一带农村及半农牧地区,是当地农牧民非常喜欢的一种山歌体裁,也是当地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山野田间劳作时即兴编唱、抒发内心情感的民间歌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保护和重视的情况下,传统民族及民间音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武川爬山调也不例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乡间村落、田间地头走向城镇舞台。爬山调从传唱到脍炙人口、从传统民间到“
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是多元文化的发展地。传统的草原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形成新的复合型文化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草原歌曲的创作开始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然发展成草原文化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作曲家赫佳音将内蒙古的多元文化得以延伸,创作出许多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部分作品广为流传,颇受大众喜爱。赫佳音善于借鉴有色彩差异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使他的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文学与现代音乐文化于一身的特色,成为声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从创作方式来划分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古人词古人曲,即把古籍中幸存的减字谱、俗字谱等古谱进行整理和破译。例如本文中论述的《鬲溪梅令》《渔翁》等;其次是填词配调,即已经失传曲谱的古代文辞配以其他曲谱,成为可歌的声乐作品,这在20世
本文从张千一的两首创作歌曲《想你哩》与《阿拉里呦》的音乐及演唱实践展开,主要论述了两首不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作者的一度创作与笔者在二度创作实践中的技巧运用与感想。第一章是对张千一的个人简介,与对他器乐作品与声乐作品的论述;第二章是对两首作品的音乐分析,本章总共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三个小节,第一:是对作品的一度创作——曲式结构的分析,将两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图与和声走向进行了阐述;第二:是对两首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国声乐作品体裁中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融合了文学艺术之美与音乐艺术之美,使诗、乐、声结合为一体。本文选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钗头凤》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诠释进行分析与研究。第一章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简述,重点阐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介绍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二章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