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经肝动脉灌注32p-玻璃微球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方法和临床效果,评价其疗效的优越性和安全性:2、分析32p-玻璃微球联合化疗栓塞对肿瘤血管的再通和重建及肿瘤染色的影响,探讨其疗效机制;3、参考分区模型,估计肿瘤和非瘤肝组织的吸收剂量,评价量效关系;4、多因素分析影响肝癌内照射化疗栓塞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材料和方法:1 病例来源:2001年3月至2002年6月,对30例肝癌病人实行经肝动脉灌注32p-玻璃微球联合化疗栓塞治疗,男24例,女6例,年龄41~73岁,平均54.03±7.41岁。ChildA级19例,B级11例。随机选择同期26例肝癌病人作为对照组(TACE组),男性21例,女5例,年龄40~70岁,平均53.87±6.97岁。ChildA级16例,B级9例,C级1例。2、试剂材料:32P-玻璃微球(32p-GMS)混悬液由32P-GMS、吡柔比星10mg和超液化碘油采用高速振荡器充分混合而成。3、术前检查:术前常规行AFP、CEA、B超、CT、肝动脉造影、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4、治疗方法:采用经皮肝动脉内夹心式灌注方法,对局限性病变行段性栓塞和半肝栓塞,即首先灌注32P-玻璃微球、超液化碘油5~20ml和吡柔比星10mg的混悬液,然后灌注5-Fu1000mg、匹腹平2.0g、吡柔比星10mg;必要时最后用适量明胶海绵颗粒行中央性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肝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保持通畅。5、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术后随访及疗效观测指标:临床症状和体征、p韧致辐射显像、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AFP、CEA、CT检查判断肿瘤大小、DSA肝动脉造影、生存时间。 结果:1、吸收剂量估算方法:根据CT测得肝脏和肿瘤体积,日韧致辐射显像测得T/N比值和L%代入分区模型和32P的内照射吸收剂量公式,估算肿瘤组织的吸收剂量63.70一244.76Gy,平均130.34士54.53Gy。T/N比范围1.5一5.8:1,平均3.14士0.93:1,L%范围(0.5卜3.6%,平均1.24%。2、治疗反应:①按肿瘤大小评价:评价标准为完全缓解(CR):可见的病变完全消失,超过4周;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50%以上,时间不少于4周;轻微缓解(MR):肿块缩小25一50%,时间不少于4周;稳定或无变化(NC):肿块缩小不及25%或增大未超过25%;进展(PD):病变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的病变。3,P治疗组30例病人CRO例,PR一0例(33.3%),MRll例(36.7%),NC6例(20%),PD3例(10%)。反应率(CR+PR+MR)70%。其中肿瘤吸收剂量(12OGy的17例患者,PRI例,MR7例,NC6例,PD3例,反应率47.1%;吸收剂量>120Gy的13例PRg例,MR4例,NCO例,PDO例,反应率100%。肿瘤吸收剂量>12OGy的反应率明显高于吸收剂量<12OGy的患者 (P(0 .01)。TACE组26例,无CR(O%),PRS例(19.23%),MR6例(23.08%),NC 10例(38.5%),PDS例(19.2%)。反应率(CR+PR+MR)42.3%。物治疗组反应率明显高于TACE组(P<0 .05),有显著性差别。②按血清AFP水平评价疗效:32P治疗组术后AFP下降明显。③生存率的影响。32P治疗组6、12、18月生存率分别为100%、76.67%、42.86%,TACE组分别为92.31%、61.47%、20.28%。④对肿瘤血管再通、血供重建的抑制作用:内照射栓塞能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再通和重建。3、并发症:几乎所有的病人术后出现内照射栓塞后综合征:包括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腹胀,以腹胀为主伴有恶心,23人表现明显,约持续4一8天。5例病人注射后立即出现腹胀腹痛。外周血白细胞不同程度的升高,2周左右恢复正常。肝功能术后5一10天ALT不同程度的升高,20天后多恢复至术前水平4、影响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显示,肿瘤大体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动静脉分流、合并肝硬化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肿瘤吸收剂量>120Gy是保护因素。 结论:1、国内外首次提出应用32P一玻璃微球、超液化碘油和化疗药的混悬液,采用段性挤压式及半肝栓塞的灌注方法内照射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反应率明显高于单纯碘油化疗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首次提出32P一玻璃微球联合化疗栓塞明显抑制术后肿瘤血管的生长、再通和重建,抑制肿瘤周围侧枝循环的建立。3、首次提出由p韧致辐射显像测得T月呵比值和L%,结合分区模型和32P的内照射吸收剂量公式,比较准确的估算肿瘤内及非瘤肝组织的吸收剂量。4、通过多因素分析提出肿瘤大体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动静脉分流、合并肝硬化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大于12OGy的肿瘤吸收剂量是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