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会计界一直认为自创商誉是一种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特殊资源。然而,会计理论界至今也没有从资源的角度对自创商誉的性质和会计处理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依据战略管理领域一个新兴的学派——“资源基础论”提出了自创商誉的“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并运用“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对自创商誉的性质、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还对外购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提出原则性的建议。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引言:本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动机以及各章节的内容安排。 第一章:文献回顾。本章首先对有关商誉性质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现存文献的基本特点、存在的不足以及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章的分析表明:长期以来,会计理论界主要沿着“探究商誉的构成要素”、“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三条不同的思路来研究商誉,并且前一种思路与后两种思路渐渐融合。在关于商誉本质的诸多观点中,“超额盈利能力资源观”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关于自创商誉的主流观点,而“剩余价值观”则始终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规范外购商誉的理论依据。然而,现存的文献并没有从资源的角度对自创商誉的超额盈利能力特性和其他特性进行合理的解释。不仅如此,很多文献还同时坚持了“超额盈利能力资源观”和“剩余价值观”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二章:资源基础论。本章首先概述了“资源基础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而后重点介绍了资源基础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章最后分析了企业各类资源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潜力。“资源基础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战略管理领域逐步兴起的新兴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体系,不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异质的,某些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是因为这些企业内部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可模仿的、不完全可替代的特异资源。在企业内部所拥有的各类资源中,只有部分无形资源和企业能力才具有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潜力。 第三章:自创商誉的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本章首先依据“资源基础论”提出了自创商誉的“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认为自创商誉是财务会计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反映形式,其本质是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下无法入账的、具有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不完全可替代性的企业特异无形资源和企业能力。而后分析了“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与自创商誉的其他观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本章还依据“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对自创商誉的构成要素、超额盈利能力特性和其他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自创商誉的超额盈利能力特性和其他特性实际上是企业各项特异无形资源和企业能力特性的外在综合表现。 第四章:自创商誉确认和计量的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本章依据自创商誉的“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深入分析了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和计量问题。根据“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不确认自创商誉不仅是因为自创商誉不符合可计量性、可靠性要素确认标准以及稳健性原则的要求,还因为确认自创商誉会掩盖不同企业经营效率之间的差异,不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下推会计”的发展也不能改变不确认自创商誉的传统会计惯例。在“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看来,与间接法相比,直接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计量自创商誉的方法。 第五章:自创商誉披露的战略意义。本章在综合分析了基于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企业信息披露策略后,指出了自创商誉披露对于企业协调两个市场信息披露策略的特殊意义。由于企业在对外进行信息披露时同时受到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约束,因而企业在制定信息披露策略时,必须综合考虑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双重影响,权衡利弊,做出现实 一11-抉择。有关特异无形资源和企业能力方面的信息是一个企业的关键信息,投资者和企业的竞争对手都希望获得这种信息,采用自创商誉的方式对外披露特异无形资源和企业能力方面的信息,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也不会对企业在产品市场中的竞争位势产生不利影响。 第六章: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对商誉会计实践的启示。本章首先研究了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之间的关系,而后简要论述了外购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问题。本章的主要观点是:即使被收购企业没有自创商誉,企业并购也常常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外购商誉,因而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有着本质的不同。外购商誉的获利能力源于被收购企业未入账的无形资源和企业能力,而这些未入账无形资源和企业能力的获利潜力又取决于并购后被收购企业能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继续存在。因此,外购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应视并购后被收购企业的存续状态而定。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对有关商誉性质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 2.依据“资源基础论”,提出了自创商誉的“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从资源的角度对自创商誉的超额盈利能力特性和其他特性进行了深入?